|
|
|
|
【砥砺奋进 行稳致远】景谷凤山:以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 打造基层治理“智慧大脑”的凤山实践
来源:凤山镇党委 时间:2025-08-13 阅读: |
近年来,景谷县凤山镇以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为抓手,创新打造基层治理“智慧大脑”,通过系统性资源整合、全链条机制创新、精细化服务下沉、多元化协同共治等举措,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构建治理“枢纽站点”,打造一站式运转平台 优化功能布局,实现资源整合。镇综治中心秉持“服务群众、调处矛盾、促进和谐”的宗旨,科学规划功能区域,打造了集群众接待、法律咨询、矛盾调处、心理疏导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整合了镇平安法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多个部门资源,采取“常驻+轮驻”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处理、全程跟踪督办”的工作闭环。通过办公场所整合和部门职能融合,综治中心实现了从“多中心”到“一平台”的转变,群众办事从“多头跑”变为“一处办”。中心运行以来,完善综治网格104个,微网格448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560名,实现对202个村居民小组的全覆盖。 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协同治理。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累计投入资金80余万元,在各村(社区)、重要交通路口、人员密集场所、水库等安装了100余个视频监控系统,将原本分散的治理节点紧密串联成网,构建了覆盖全镇的数字化治理网络。通过全域覆盖的监控网络,开展法治宣传50余次,规范交通秩序20余次,协助侦破刑事案件2件、查处治安案件2起,为群众找回摩托车7辆,救助酒醉人员1人,找回走失的精神障碍患者1人,处理交通事故8起,为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以及提升辖区群众的安全感提供了重要支撑。 常驻轮驻协同,治理效能倍增。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机制,形成了司法、平安法治办常驻,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社会事务办、妇联、中心校、卫生院等部门轮驻的协同工作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边界和协作流程,确保群众诉求“一站式”解决。中心运行以来,通过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问题联治的治理模式,累计接待群众来访120余人次,受理并调解矛盾纠纷102件,调解成功率达95.3%,逐步达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 筑牢治理“责任链条”,构建一整套工作机制 高位统筹推动,整合研判机制。由镇党委书记任镇综治中心主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纳入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重大项目、重大决策实行立项必评、决策必评、实施必评、验收必评的“四必评”,今年以来开展风险评估23次,防范化解风险隐患17个。建立各级研判机制,镇党委书记每月主持召开政法工作例会暨综治中心工作例会,调度工作情况,分析研判社会稳定形势,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主持每周研判;村(社区)书记主持时时研判。今年以来,开展分析研判24次,提出工作建议20条,为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防范化解风险提供了重要参考。 落实四级联调,完善摸排机制。构建“镇—村—组—网格”四级联调网络,建立矛盾纠纷“日排查、周报告、月分析”制度。常态化开展“五个摸清”排查,今年以来开展拉网式排查12次,发现苗头性问题43个,全部得到及时妥善处置。建立重点人员“一人一档”管理台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同时,中心还创新设立“民情气象站”,通过设置民情收集箱、开通热线电话、组建信息员队伍等方式,及时捕捉社情民意,让群众的安全感和获得感更加可感可及。 精准延伸服务,深化回访机制。严格落实矛盾纠纷跟踪回访机制,定期开展调解成效“回头看”,通过电话回访、入户走访等形式,主动对接当事人,不仅聚焦于了解其对调解结果的即时满意度,还深入追踪调解协议的后续履行情况、矛盾是否出现反复、当事人的思想动态及困难诉求。一旦在回访中发现协议履行困难、当事人有新诉求或矛盾有复发苗头,中心迅速启动响应程序,联动相关部门及时跟进处置,确保问题不搁置、矛盾不升级。今年以来,回访当事人156人次,群众满意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真正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的服务承诺落到了实处。 激活治理“末梢神经”,推动一条龙贴心服务 发动群众参与,凝聚共治力量。镇综治中心创新群众参与机制,联合13 个村(社区)建立“1+13+N”志愿服务体系,积极吸纳社区党员、退休干部、乡贤能人、热心群众等200余人主动参与基层治理。今年以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24场次,组织治安巡逻300余人次,举办法治宣传活动15场,排查整治安全隐患67处,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强化法治宣传,提升法治意识。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法治宣传“六进”活动,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网络。今年以来,中心设立法治宣传栏和发放宣传册2000余册,组织开展“开学第一课”、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15国家安全教育等专题宣讲活动9场,覆盖群众5000余人次。选取赡养纠纷、土地争议等典型案例,“以案说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群众法律知晓率不断提升。 加强法律服务,优化服务供给。综治中心推行“一站式”法律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全流程”法律服务。建立“一村一法治副村长”制度,13个村(社区)实现法治副村长全覆盖。创新“预约服务+上门服务”机制,对未成年人、经济困难等特殊群体实行一对一帮扶。累计提供法律服务60人次,代写法律文书20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9件。 创新治理“多元脉络”,破解一系列治理难题 落实以案定补,激发调解热情。建立完善“以案定补”激励机制,严格落实《人民调解案件补贴办法》,鼓励村级积极参与调解,对调解成功的案件发放100元补贴。今年以来,共发放调解补贴金5000元。同时,将调解工作成效纳入村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与评先评优、绩效工资挂钩,极大激发了基层调解活力,各村调解成功率同比提升35%,营造了“自发调处、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善用民间智慧,巧解民间心结。充分挖掘本土调解资源,设立村级“调解工作室”13个,邀请德高望重的乡贤能人、老村干部等担任特邀调解员。这些“民间法官”熟悉乡情民意,善用“土办法”解决“大难题”,以“火塘调解”“田间调解”等接地气的方式,让矛盾纠纷在轻松氛围中得到化解,在化解婚姻家庭、山林土地等传统纠纷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今年以来,综治中心结合“民间智慧”调解纠纷67起,占全镇调解总量的76%,“老母鸡找家路”化解纠纷的调解方法被云南高院、县法院公众号宣传报道。 乡镇携手搭台,联调联动破题。针对跨区域矛盾纠纷难题,凤山镇积极与其他乡镇建立完善联防、联调、联治的“三联”工作机制,不断加强信息互通和对策共商,积极创建联调平台,对跨区域纠纷实行“一案一专班”联合调处。今年以来,成功化解边界山林纠纷2起、婚姻纠纷1起。 下一步,凤山镇将继续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重点在智慧治理、精细服务、多元共治等方面寻求突破,努力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凤山样板”,为推进全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基层智慧。 |
本文来源:凤山镇党委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砥砺奋进 行稳致远】景谷卫健系统党员集中“充电” 共谋“强县活乡稳村”卫健发展新路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