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辉煌四十年·乡镇建设篇】威远镇40年变迁:从阡陌乡野到县域中心振兴实践
来源:威远镇党委 时间:2025-10-09 阅读: |
40年岁月如歌,从1984年建镇时的阡陌纵横,到如今鳞次栉比的城镇格局;从肩挑马驮的闭塞年代,到物流畅通的现代枢纽;从土坯房里的煤油灯影,到幸福村居的万家灯火……威远镇用40年完成了从传统农业乡到县域中心示范镇的华丽转身。值此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之际,让我们循着时光的足迹,解锁威远镇的蜕变密码,感受这片热土的沧桑巨变与澎湃活力。
威远镇位于景谷县中部,1985年12月前属乡级镇,属钟山区管辖,全镇辖大寨、航掌、石板村等13个自然村,辖区面积26平方千米;1986年1月,改为区级镇,直属县人民政府;1988年区改乡,属乡级镇;2006年2月,钟山乡并入威远镇,辖区面积增至1124平方千米,东南接正兴镇,东北连凤山镇,西南与益智乡、永平镇接壤,西北与民乐镇、景谷镇相邻。经过40年变迁,全镇从最初的13个自然村11152人,发展至28个村(社区)108584人,呈现出人口集聚、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景谷县政治、经济、文化、物流、交通、信息中心。 强基固本筑堡垒,党建赋能优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40年来,威远镇党组织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全镇仅有1个党委、1个党总支、10个党支部、83名党员,至今已壮大为1个党委、180个党总支、1341个党支部、2580名党员,人数增长了28.7倍,同时,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增强,党建赋能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成效愈发显著。
近年来,威远镇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成功打响“我村我治理”党建品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扬“三不怕”精神(不怕吃苦、不怕得罪人、不怕担责),用好用活“三个讲清”工作措施(讲清政策、讲清措施、讲清后果),践行“三干”工作法(巧干、实干、憨干),在耕地保护、“两违”整治、矛盾纠纷化解、产业发展等工作中彰显了党建力量。
成功化解永安村大磨卖村民小组持续16年之久的林权纠纷;依法拆除原凤岗盐矿7个片区600余间危旧房,盘活国有土地100余亩;打造社区保障房“红色物业”,一体推进3773套公共租赁住房长期拖欠租金、转租转借等问题整治,收缴历史遗留租金813万余元;近10年来,累计成功化解10年以上矛盾纠纷4159件,一般矛盾纠纷4367件……威远镇用一件件民生实事,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破题突围写下鲜活注脚。 多元产业促转型,经济腾飞富万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40年来,威远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增收的时代画卷。 ——现代农业展现“科技范”
“以前收一亩稻子,要五六个人干半天,现在一台收割机,十多分钟就能收完,还能直接脱粒装袋,一亩费用才100多元,省时省力又省钱。”南景村种粮大户周开平的感慨,道出了农业机械化带来的“效率革命”。1986年,全镇(含钟山乡)仅有农用大中型拖拉机34台、手扶拖拉机343台,农用机械总动力仅4211千瓦;2024年,全镇各类农业机械达17693台(套),农用机械总动力达32147.9千瓦,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模式,正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
如今走进威远镇的田间地头,旋耕机翻耕、收割机收粮、无人机植保已成为农业生产常态;联合村酸枣树茶山上,太阳能球机监控、负氧离子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温、湿度及光照,方便远程茶农查看是否有病虫害;景谷光大能源公司水培蔬菜大棚里,水循环系统滋养着无土栽培的蔬菜;芒冒村土锅寨蔬菜产业示范园更显“智慧”,191座大棚配喷灌系统,高清摄像头24小时“云值守”;新民村坝朗村民小组210亩蓝莓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内,一排排盆栽蓝莓长势良好……一幅幅现代农业新图景正在威远镇的田畴沃野上徐徐展开。 ——多元产业绘就“富民卷”
40年前,全镇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1986年全镇(含钟山乡)粮食播种面积10.15万亩,占比超过总面积的80%,经济作物占比小,以茶叶、花生、甘蔗等为主,农民增收渠道少。
40年来,威远镇不仅守住了“粮袋子”,更蹚出了“多元发展”的增收路。2024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13.57万亩,总产量达3.19万吨,同时,粮经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多元协同发展。目前全镇产值超千万元的产业已有17个,其中林业、生猪、水果、蔬菜、生物药业、茶叶6个产业产值过亿,农业生产总值从1985年的192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14亿元,农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农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
“以前在自己的寨子里搞旅游,连想都没想过。”威远镇芒冒村党总支部书记刀宇阳道出了曾经的困境。而今到芒冒村芒现、芒发村民小组,可参观宽叶木兰化石、体验象脚鼓制作、采摘生态果蔬、品味地道傣家美食,两个小组内现有农家乐9家,民宿1家,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
近年来,威远镇用好用活傣、彝等民族文化资源和农文旅项目,挖掘勐卧双塔、芒玉大峡谷等文旅资源,举办“象脚鼓舞”舞王大赛、“咖啡杯”农民运动会,开创“三个周周”特色农文旅项目,全镇现有农家乐180余家、精品民宿87家,全年26场民族节庆轮番上演,农文旅融合发展彰显活力。 通途安居焕新颜,民生改善暖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0年来,威远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城乡面貌和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整治提升勾勒“宜居图”
“以前全家老小挤在40平方米左右的杈杈房里,屋顶是茅草,墙是竹笆。”谈起过往,香盐村老村支书李兴荣记忆犹新。40年来,全镇农村住房基本实现翻新,截至2025年7月,全镇22个村共有住房13141间,40%以上农户住进了两层以上楼房,实现了从杈杈房、茅草房到土木、砖木房,再到宽敞舒适新楼房的历史性跨越。
近年来,威远镇积极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厕所革命”扎实推进,累计完成农村改厕8721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6%以上;“两污治理”成效显著,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自然村153个,设置垃圾收集点276个;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累计在37个村民小组实施人居环境提升项目,直接惠及群众6000余人,成功创建省级森林乡村2个、省级绿美村庄2个、市级美丽宜居村庄84个。 ——路网通达铺就“快车道”
“1993年,钱家村组织全村党员群众合力开挖公路,一个土方给4两米,大家一锄头一锄头把路挖通,真的不容易啊!”提起当年的筑路场景,钱家村老党员吕仕扬的话语里满是感慨。40年前,威远镇交通基础薄弱,全镇仅有75个村民小组通公路,通行里程总计仅259.5公里,且多集中在县城周边坝区及少数公路沿线村,交通不便成为制约群众生产生活的“拦路虎”。
实干铺就通途,岁月见证新貌。截至2025年7月,全镇公路通车里程已达942.1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达579.9公里,昔日的泥巴路变成了宽阔平整的水泥路,镇村组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全面形成,不仅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更为乡村振兴铺就了“快车道”。 ——教育均衡托举“成才梦”
时光倒流40年,校舍多为砖木、土木结构,大部分为民房改造而成,教学条件和住宿条件极差,运动场是黄土地或草地。师资力量更是制约着教育发展,多为民办或代课教师,不少只是初、高中毕业,甚至还有小学文化的。
40年来,威远镇始终将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抓手,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如今,走进威远镇小学中心校,映入眼帘的是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一栋栋整齐美观、设施齐全的崭新校舍内,孩子们安心追逐美好梦想。目前,全镇共有校点12个,在职教师404人,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84.45%,其中有省、市级骨干教师6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镇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年,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11147人,教育成果惠及万千家庭,为乡村振兴筑牢人才根基。 ——良策良医守护“安康网”
从业20余年的永安村村医刘应姝见证了农村医疗事业的巨变,“2002年当村医时,村里没有卫生室,设备只有一台血压仪和一副听诊器,连常见的感冒药、消炎药都时常断货。更揪心的是生孩子几乎靠村里的产婆或有经验的老人,在家接生风险极高。”刘应姝回忆,当时村民生病大多依赖草医,小病靠拖、大病靠扛是常态。
如今,全镇22个村卫生室均验收达标,医疗设备、药品一应俱全,配备村医46名,村民看病除了找村医,还可以求助家庭签约医生,实现“小病不出村”。镇内2所医院共配备医护人员125名,开设了妇产科、中医科、外科等特色专科,建立健全了母婴安全保障机制,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全覆盖,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事业实现了从“看病难”到“看好病”、再到“防未病”的深刻转变。 民族团结聚合力,同心共筑振兴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40年来,威远镇坚持以团结为底色、以奋斗为画笔,绘就了民族交融、共进繁荣的美好画卷。
那卡村是威远镇4个直过民族村之一,99%以上村民为拉祜族,曾是全县深度贫困村。“吃也不得吃,穿也不得穿,以前一斤洋瓜三分钱,一天卖得一块多,买点盐巴就没有了。”回忆起40年前的生活,那卡村岔河一组70多岁的叶金会说道。
这些年来,在党中央政策引领下,威远镇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团结互助之力破解贫困难题。针对联齐村、那卡村、永安村、香盐村4个拉祜族贫困村精准施策,系统实施“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建设安居房、培育扶贫产业、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6大工程,推动4个村实现脱贫。截至目前,4个村已成功发展烤烟2080.9亩、茶叶2476.95亩、核桃2261.4亩、甘蔗5030.05亩,特色产业铺就民族团结致富路。
近年来,威远镇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开创新局面,先后创建7个省级、6个市级、20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各族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生态文明谋长远,绿色发展惠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0年的探索发展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威远镇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方式加快形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 一泓碧水涌动“幸福源”
“以前河边垃圾遍地,经常有人用麻电机电鱼,河里的鱼几乎灭绝。现在,河里小红尾巴鱼多起来了,连对水质要求高的‘麻石溜’都回来了!”说起家门口的顺卜河,威远镇联齐村村民李兴明话里满是欣慰。
顺卜河的“重生”,源于河(湖)长制的严格落实。2017年推行河(湖)长制以来,镇、村两级河长聚焦“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目标,全覆盖管护辖区内36条主要河流、5座水库,常态化开展巡河(湖),清理河道淤泥、漂浮物34.3吨,超标排污、电毒炸鱼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境内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水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万重青山筑牢“防护盾”
2002年威远镇成为云南省国家级退耕还林试点乡镇,引导村民退耕25度以上坡耕地;2017年,省级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威远镇顺势继续扩大退耕还林;2021年来,威远镇认真贯彻落实林长制,完成造林绿化3.1万亩。扎实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实现连续40年无较大森林火灾发生。目前,全镇林地面积8.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1.71%,进一步筑牢“中国天然氧吧”生态本底。 ——铁腕治污夯实“发展基”
威远镇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县城区烟花爆竹禁燃、秸秆焚烧管控等专项行动,狠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达到95%以上,累计减少不合理化肥使用量64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初步建立,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2%以上,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绿色经济激活“新动能”
40年来,威远镇积极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路径,大力发展林业、林下中药材种植等生态产业。目前,全镇4.3万人从事林业,2024年林业产值达2.2亿元;林下魔芋、滇黄精等种植面积达9503.8亩;完成有机茶认证10个村1.2万亩,带动1.4万农户参与绿色有机生产,有机茶年产值达3000万元,推动“青山”成为群众增收“靠山”。
40年栉风沐雨,威远镇用党建强基、产业兴镇、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生态富民的实践,交出了“从传统乡野到县域中心示范镇”的时代答卷。未来,威远镇将立足“一镇邻六地”的区位优势,锚定建设“工业发展新高地、农业产业聚集地、重要旅游目的地”、打造县域“政治、经济、文化、物流、交通、信息”六大中心的“三地六中心”发展目标,围绕“做大工业、做强农业、做优服务业”工作思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
| 本文来源:威远镇党委 |
| 上一篇:
【文明实践】景谷职工志愿者奋战清淤一线 力保江畔重归整洁安全 下一篇: 【文明实践】景谷凤山: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开花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