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威远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特邀县融媒体中心老师为全体干部职工带来“新闻写作+新媒体应用”专题培训,通过“理论大餐”破解宣传工作“本领恐慌”。 
文字淬火:让青山故事跃然纸上。“题好文一半,一个好的标题,能够有效吸引读者眼球,激发读者进一步阅读报道的兴趣。”景谷发布”编辑老师以《“香椿”振兴书写产业发展新篇章》等为例,现场拆解新闻写作密码。这位资深编辑强调,新闻写作要把握“标题画龙点睛、正文采访增色、结尾号召共鸣”等关键要点,特别要善用群众口述、科研人员解读等鲜活素材,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实践转化为“沾泥土、带露珠”的好故事。 
光影定格:用镜头语言展示生态。“这张过度倾斜的照片,会让读者产生‘不平衡’的错觉。“景谷发布”编辑老师的“找茬式”教学引发阵阵笑声。针对投稿照片存在的构图杂乱、主体模糊等问题,他手把手传授拍摄森林采用仰角突显雄伟,记录巡护场景善用引导线增强纵深感,生态监测影像则需保持横平竖直的专业性等宝贵经验。参训的新入职管护站职工感慨:“原来相机取景框就是生态保护的展示窗。” 
短视频赋能:让科普宣传“破圈”传播。“短视频选题要聚焦少见、感人、能引发共鸣……”县融媒体中心编发部老师对近期热门短视频进行精准拆解,详细剖析不同短视频的传播爆点。她强调短视频创作要把握“内容抓眼球、拍摄讲章法”原则,日常巡护采用竖屏拍摄增强临场感,物种科普用近景特写展示细节,政策解读则需中景展现工作全貌。管护局资源保护科负责人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科普类控制在1分钟,转场节奏要自然顺畅……” 这场融合“笔尖技艺+镜头美学”的培训,恰似初秋时节的及时雨,为保护区宣传队伍浇灌出“跨界融合”的新思维。管护局分管领导在总结时感慨道:“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我们保护区每年产生数万条巡护日志和数据量庞大的监测影像,却常困于不会提炼新闻热点的窘境,此次培训恰逢其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