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南翠绿的林海深处,一场关于“甜蜜事业”的科技变革正悄然发生。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博士、研究员、所长赵一鹤领衔的基层科研专家工作站扎根景谷,以科技为犁,深耕甜笋产业沃土,全力推动“景谷甜笋”这一地方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赋能,示范带动破难题。景谷拥有得天独厚的竹类资源,甜笋品质优良、口感鲜甜脆嫩,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然而,品种退化、产量不稳、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曾制约着笋用竹产业进一步发展。赵一鹤基层科研专家工作站迎“难”而上,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团队深入竹林,系统开展甜笋种植情况调查、收集与评价工作。通过合理留养母竹、打顶控梢、晒目诱芽、适时灌溉、适量施肥、竹笋采收、采笋时间、留笋养竹等技术措施,创建了一批科技示范村和示范基地。同时,工作站集成创新了“精准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一整套高效、生态的甜笋丰产栽培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单位面积产量和笋品质量,让竹农尝到了“科技甜头”。 


链式发展,延伸产业附加值。“好笋”更要“卖好价”。赵一鹤团队深知,产业升级不能止步于种植端。工作站积极对接市场需求,打通产业链条:保鲜加工攻关。针对甜笋保鲜期短、损耗大的痛点,工作站研发推广了“复合生物保鲜剂+低温贮藏”等采后绿色活体保鲜贮藏关键技术,竹笋保鲜期从7~8小时延长至200小时,有效延长了鲜笋货架期,通过冷链物流网络,鲜笋成功进入省外市场,有效拓宽了销售半径。深加工探索。联合食品企业,探索开发甜笋清水笋、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利润空间。品牌塑造与市场开拓。协助申报“景谷甜笋”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打造“景谷甜笋”区域品牌,利用线上线下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下“竹”功夫,书写振兴新答卷。赵一鹤基层科研工作站的“竹”功夫,不仅体现在科技硬实力上,更体现在服务“三农”的深厚情怀中:“零距离”服务。团队成员长期驻点,手把手指导竹农应用新技术、新模式,建立示范户、示范基地,让科技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造血式”培训。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田间课堂,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竹农和“土专家”,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抱团式”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成立竹产业专业合作社,推动小农户融入大市场,形成“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如今,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景谷的甜笋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竹海深处,新竹拔节,甜笋飘香,承载着竹农增收致富的希望。赵一鹤和他的团队正以“立‘竹’科技”的智慧与“下‘竹’功夫”的韧劲,在景谷这片充满生机的广袤土地上,奋力书写着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崭新篇章,让“景谷甜笋”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成为撬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