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景谷聚焦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的工作目标,以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为宗旨,坚持思想引领与为民服务相结合,以移风易俗、典型选树和文化建设为基础,持续焕发治理活力,让乡风文明新风进入“寻常百姓家”,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抓实移风易俗,传播文明乡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好“道德评议会”,完善“红白理事会”,用活“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创新采用移风易俗积分机制激励模式,做到红白事有人管、规范办,以“小切口”做好移风易俗“大文章”,有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同时,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狠刹杀猪饭浪费之风,制定推广四项杀猪饭宴请制度,通过“统一杀猪时间、取消杀猪宴请随礼、限制宴请规模、提倡自助形式”逐步破除陈规陋习,扭转了杀猪饭铺张浪费现象。截至目前,全县154个村(社区)均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完善红白理事会章程,规范办理红白事场次427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480场次。 

规范村规民约,浸润淳朴民风。坚持规范和完善村规民约,采取“接地气、聚人心”方式,制定简单明了的“村规民约”条款,并将“防溺水”“防未成年人辍学”“防早婚早育”“廉洁文化”等内容修订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健全组织机构、规范议事程序、强化结果运用等方式,用规定约束人、以文化影响人,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全县开展“寻找最美村规”活动,动员各乡(镇)积极推荐上报条款式、三字俗语、顺口溜、山歌、民歌等形式的村规民约,通过挖掘、展示、宣传、推广优秀村规民约,引导乡镇、村组加强和完善基层治理,深化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县154个村(社区)已全覆盖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完善工作,制定了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传承本村文化的村规民约。 
选树先进典型,培育时代新风。坚持选树先进典型,成风化人、润物无声,抓实文明创建工程,深入挖掘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星级文明户”“好婆媳”等先进典型。强化典型示范引领,积极推广“积分制”“红黑榜”等经验做法,用好各级各类媒体平台,加强典型事迹和公益宣传,激励引导广大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推动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全县共创建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镇7个、省级文明家庭1户、市级文明村镇17个、县级文明村镇98个,创建“十星级文明户”3万余户,选树“道德模范”12人,“中国好人”4人、“云南好人”2人、“普洱好人”65人,“新时代普洱好少年”18人、“新时代景谷好少年”70人。 

用好阵地资源,涵养文化之风。坚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强化阵地建设,健全服务体系,整合乡(镇)实践所(站)、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等阵地资源,不断发展乡村文化,让广大群众乐起来,以“喜闻乐见”引领新生活。充分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等传统节日和“泼水节”“火把节”“县庆”等民族节庆日,围绕“我们的节日”“五个普及”等主题,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开展广场舞、健步走等健身活动,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提升群众身体素质。依托“绘明美工”志愿服务队深入村组画墙画、送对联,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建设。通过“青禾”大喇叭志愿服务队,采取“群众会”“拉家常”“聊法治”等形式,开展森林防火、农村消防、电信诈骗、移风易俗等志愿宣讲,不断推进政策理论宣讲进基层。组织笙歌协会、各村组文艺队等志愿服务队,以小品、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深入村组演出,潜移默化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分中心8个、实践所10个、实践站154个,今年以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科技科普、法律服务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8000余场次,通过文明实践“讲、评、帮、乐、庆”等方式,不断激发乡风文明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