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求助平台 辟谣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景谷发布微信公众号 景谷融媒抖音号 景谷融媒快手号 景谷融媒微博 七彩云端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景谷时政 >> 乡镇动态
 
【辉煌四十年·乡镇蝶变】勐班乡:扎根沃土40年,从“传统农耕”到“多元融入”的振兴实践

来源:勐班乡党委 时间:2025-11-27 阅读:

图片

四十载春秋,岁月如歌;四十载耕耘,沧桑巨变。从阡陌纵横的农耕之乡到产业兴旺的振兴热土,从闭塞边陲到开放枢纽,勐班乡用四十年的奋斗,以“变”为笔,以“新”为墨,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壮丽画卷。

“勐班”系傣语名,据傣族经文记载,古称“勐班”为“班塔腊地”,意为圆形的坝子,生动地描述了勐班乡地处坝区的地理特征。这片位于景谷西南部的沃土,40年前还只是地图上一个寂寥的符号。1988年正式定名勐班乡,标志着这片土地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现如今勐班乡共有10个村(社区),188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25554人,乡内居住着汉、彝、傣、布朗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3769人,占全乡总人口53.89%,呈现出多民族交融共生、和谐发展的生动画面。

“40年前我差不多在谈婚论嫁了,那时候的勐班街子就是泥巴路,街道房子土坯房、拖拉机都没有几辆,收入方式单一,看病就医也不方便。现在样样都好起了,还有专家来卫生院开展免费义诊,日子是越过越舒心!”现居住在勐班乡太平村的居民付天琴说。

多元产业开新局振兴路上迈阔步

图片

40年来,勐班乡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传统农耕的“靠天吃饭”到现代农业的“科技赋能”,全乡生产总值从约200万元增长到超过3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持续增长;金融支持坚实有力,存贷款规模实现从不足百万元到数亿元的历史性跨越,昔日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乡镇,如今已发展成为粮经协同、特色突出的振兴之乡。

图片

图片

——科技赋能,农业“加速跑”

“过去收稻子,全家老小齐上阵,弯腰割稻一整天,累得直不起腰。现在收割机开进田,个把小时就完事,省力又高效。”种植大户刘云安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农业机械化带来的深刻变革。近年来,勐班乡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农机保有量实现跨越式增长,截至2025年,全乡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7台,各类种植业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畜牧机械总计超8000台。从翻耕、播种到植保、收获,机械化作业已贯穿农业生产全链条,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场景正被现代农机轰鸣声所取代。

图片

图片

——多元协同,产业“结硕果”

40年前的勐班,农业结构单一,以传统粮食种植为主,作物种类有限,土地产出效益不高。如今,勐班乡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投资560万元建成的肉牛扩繁厂,目前存栏西门塔尔肉牛412头,沪滇协作投资9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分拣中心即将落地,集稻谷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预计延伸产业链附加值30%以上。40年来,勐班乡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破“单一种植”的束缚,探索出富有特色的“粮经协同”发展新模式。大力推广“玉米+魔芋”“烤烟+粮食”等粮经套种模式,实现“一地多收”;积极发展“水稻+油菜”“水稻+人参果”等粮经轮作模式,有效盘活冬闲田资源。

图片

图片

——农旅融合,乡村“展新颜”

40年前,勐班乡虽有秀美的山水和独特的傣彝风情,却因交通不便、宣传不足而“养在深闺人未识”,年接待游客几乎为零。如今,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全域旅游的推进,云南茶马古道普洱路段及附属设施(景谷路段)中勐班乡部分(碧安—勐班古道)和勐班村大寨双古井成功纳入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带有地理标识的勐班双眼皮黄鳝煮阿魏是游客拍手称赞的美食。依托“勐班香米”品牌优势,通过“庆丰收”稻作文化系列活动,开展插秧能手个人赛、收稻谷团体赛、捉黄鳝比赛、“吃新米”百家宴等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旅游业态,更带动周边农户通过开办农家乐、销售农特产品走出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片

图片

——特色引领,百姓“致富路”

40年的深耕细作,结出丰硕的产业发展成果。粮食生产基础持续夯实,2025年全乡粮食种植面积达5.8391万亩,预计产值达6680.23万元。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甘蔗产业甜蜜突围,种植面积扩展至1.41万亩,成为支柱产业;魔芋产业从无到有,形成规模基地2028.2亩,带动271户农户增收;烤烟产业提质增效,2025年累计收购烟叶10150担,户均收入超6万元,“金叶子”真正变成了群众增收的“钱袋子”。如今的勐班乡,田间地头产业路四通八达,蔗林成海、魔芋生金、稻浪翻涌、金叶飘香,多元产业共同撑起了乡村振兴的“富民脊梁”,奏响了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乐章。

基础夯实筑根基民生改善焕新颜

图片

图片

40年来,勐班乡的基础设施与城乡面貌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全面支撑的历史性跨越。这场始于道路、惠及万家的深刻变革,不仅重塑了勐班乡的山水容颜,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图片

图片

——路网纵横,天堑变通途

“以前去趟乡上,天不亮就得出发,踩着泥巴路深一脚浅一脚,回来满身都是泥。”老干部杨朝阳回忆道。40年前,全乡硬化公路几乎为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常态。如今,超过220公里的硬化路如玉带般缠绕山乡,实现了“村村通”乃至“组组通”的梦想。这一条条“小康路”不仅直通家门口,更修到了甘蔗田边、魔芋地头,打通了产业运输的“最后一公里”。全乡已建成2.8万亩,2025年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模达0.81万亩,全力守护耕地红线,稳定粮食年产2.5万吨,新建和修复田间沟渠、机耕道路等设施,直接受益农户1571户,预计年增加农业纯收入200.88万元。

图片

图片

——广厦万千,安居梦成真

2014年景谷6.6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迅速推进,显著提升了民居的抗震等级与安全水平。紧随其后,为支持糯扎渡水电站这一重大工程,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拉开序幕——以芒旺村为例,2015年,涉及2个乡镇、9个村委会、44个村民小组共367户1402人迁至勐班乡集镇旁集中安置,组建了这个新的家园。此外,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帮助偏远山区群众挪穷窝、换穷业,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则精准聚焦住房安全问题,让众多困难家庭住上了“安心房”。据统计,近年来勐班乡累计完成恢复重建1333户、易地搬迁安置638户,C、D级危房改造701户,糯扎渡库区移民安置482户,形成了恢复重建、库区移民、易地搬迁与农村危房改造多轮驱动、协同发力的安居保障体系。移民陶文仙感慨道:“原来我家住在大山里,房子破旧,收入全靠一点旱谷和玉米,现在孩子上学、看病就医、平时赶集都特别方便。”

图片

图片

——银线穿梭,清流润民心

40年来,勐班乡彻底告别了“煤油灯照明、挑水喝度日”的艰苦岁月,在水电通信领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稳定可靠的电力网络已覆盖全乡每个角落,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新建救命田水库(小一型)容量达227.12万方,昔勐水库(坝塘)容量2.91万方,清洁方便的自来水通进每家每户。芒旺村依托资源优势,于2015年7月创办景谷旺清自来水有限公司,供水范围覆盖乡中小学校、幼儿园、卫生院、敬老院、集镇居民及附近村组,保障6000余人饮水安全,每年为村集体经济贡献收入25万元。通信技术更是实现了从手摇电话到移动信号全域覆盖,再到5G网络普及的“三级跳”,曾经的“信息孤岛”如今已与世界紧密相连,数字时代的便利真正惠及了每个村寨。

图片

图片

——服务提质,普惠暖人心

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提质扩容,让勐班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加充实。昔日的村小危房,已被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教学楼取代,中小学人均校舍面积显著增加,孩子们在更好的环境中追逐梦想。破旧的卫生院升级为设备齐全的标准化卫生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走进社区,村民“小病不出村”成为现实。此外,勐班乡敬老院的消防设施改造、多个自然村的基础设施提升、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项目落地,“厕所革命”扎实推进,累计完成农村改厕4216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100%。

团结花开结硕果社会事业润民心

图片

40年来,勐班乡将民族团结融入发展血脉,“区域内”15个少数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文化绽放新彩,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共同绘就了各民族共同奋斗、共享成果的动人画卷。

图片

——交融共聚,绽放“团结花”

“以前寨子间往来少,如今一起种稻谷、一起过节,儿女通婚更是常事。”傣族村干部周玉兰的话语道出了勐班乡民族团结的深刻变迁。40年间,各民族从隔阂疏离到同心共筑,391名少数民族党员成为发展的中坚力量。布朗族的传统歌舞与傣族的象脚鼓同台献艺,傣族泼水节的祝福之水洒向各族同胞,魔芋种植、甘蔗栽培等产业在全乡范围内共享共推,形成了“技术共学、产业共兴”的良好氛围。

图片

图片

——文脉相承,焕发“新生机”

勐班乡将传统民俗手艺保护深度融入“庆丰收”系列活动,全乡10个村(社区)的能工巧匠以稻草为料、竹木为架,编织出栩栩如生的水牛、田园小屋等作品,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独特魅力。“以前年轻人不愿学,现在手工艺进了千家万户,寨子里面编草编、做香花粑粑的人越来越多,今年借着稻作文化系列活动的机会,我们八落村合力制作的‘稻丰牛’受到很多游客的喜爱,我觉得也是一种乡土文化的演绎,特别骄傲!”八落村村民段开宏欣慰地说。

图片

图片

——保障织密,铺就“幸福网”

勐班乡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群众。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5%,医疗卫生年服务超6万人次。教育工作取得新实效,校舍从之前的土坯房变成了现在安全稳固,明亮宽敞的教学楼和宿舍楼,目前勐班乡中学占地面积3727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763.61平方米,有学位900个。小学占地面积2888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164平方米,有学位1080个。全乡幼儿园占地面积146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768.51平方米,有学位630个。全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2025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391.9477万元、临时救助33.15万元、城乡特困人员补贴178.9044万元、高龄津贴49.648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60.778万元,牢牢兜住民生底线。就业保障同步推进,转移农村劳动力10116人,其中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对象2630人,通过“造血式”帮扶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图片

图片

——节庆赋能,打造“新名片”

民族节庆从昔日村寨自办的“小热闹”,蝶变为吸引全县目光的文化盛会。40年前的泼水节,是傣族村寨里围坐歌舞的“小热闹”,更像是傣族群众内部的温情聚会。而如今,这场节庆不仅本乡傣族群众倾情参与,周边县乡的布朗族、彝族同胞以及来自县城的游客都会齐聚勐班,集镇十字街,十七支文化方阵踏歌而行,象脚鼓声与嘎光舞步交织出最动人的民族团结乐章。依托深厚的稻作文化,勐班乡还创新推出“庆丰收”稻作文化系列活动,游客既能体验徒手捉双眼皮黄鳝的乐趣,也能参与从稻谷到大米的完整制作过程。其中稻田徒手捉黄鳝吸引3000余名游客群众参加,现场视频46万余人点赞关注;2024年乡党委组织15个民族36人参赛的《万傣哩》在“民族歌舞笙声传”民族民间传统歌舞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这些节庆活动已成为勐班乡最亮眼的“文化名片”,极大提升了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图片

图片

——数字治理,激活“新引擎”

乡村治理模式迎来数字化变革,网格化管理精准高效,电商服务进村入户,让农产品出村、工业品下乡更加便捷。“现在办事通过手机就能预约,我们在微信群上发通知,村民们一看便知,连卖特产都能在网上进行。”金力村村(居)委委员李其鸿感慨数字化带来的便利。从传统管理到智慧治理,数字技术正重塑着勐班乡的乡村治理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绿水青山展画卷生态富民绘新篇

图片

40年来,勐班乡走出了一条从“靠山吃山”到“育山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昔日的“木头经济”已蜕变为“生态经济”,绿水青山真正成了惠民富民的金山银山。

图片

图片

——模式创新,发展“绿动能”

40年来,勐班乡森林覆盖率实现从55.6%到73.61%的V型反转,近年来,在云南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勐班乡探索出“不砍树也能富”的新路子。通过“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全乡发展桉树等人工林6.1万亩,带动10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8.58万元。八落村生态护林员付开良说:“现在守着林子就能挣钱,谁还舍得乱砍?”与此同时,林下种植重楼、黄精等中药材和林下养蜂等产业蓬勃兴起,截至2025年,勐班乡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为3750.07亩,天然林停伐保护补偿面积为53177亩,公益林生态效益资金补偿面积为13158亩。从过去的烧山垦荒到现在的林下生金,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

图片

图片

——乡村蝶变,环境“焕新颜”

曾经的勐班乡,“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不少村寨的真实写照。如今,通过持续推进绿美乡村三年行动,共打造完成了30余个绿美乡村建设点位,惠及群众4000余人,2025年在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新植树木3200株。村民们利用房前屋后发展“庭院经济”,既美化了家园,又增加了收入。老党员王文兴欣慰地说:“现在乡里像花园,住着舒心,来的游客也多了。”这场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蜕变,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更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强基固本筑堡垒党建引领谱新篇

图片

40年来,勐班乡始终以党建为引领,以治理创新为抓手,实现了基层党组织从软弱涣散到坚强有力、乡村治理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服务的深刻转变。

图片

图片

——组织重塑,筑牢“强堡垒”

40年前,勐班乡部分基层党组织曾陷入“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活动”的困境。部分山区村党组织凝聚力弱,产业发展滞后。知弱而图强,以迁岗村为例,近年来,村党总支部以“路通产业兴”破局,村党总支部书记李龙平带头试种甘蔗,争取资金修建62公里产业路,成功引进制糖企业,构建“党支部+企业+农户”产业链。

“过去种玉米要借钱买肥,如今种甘蔗有补贴、有销路,这样的好日子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迁岗村脱贫户陶其应感慨道。2024年,该村甘蔗种植面积达3600余亩,产值460万元,蔗农户均收入超3万元,其中89户脱贫户通过种蔗实现稳定增收。

图片

图片

——治理创新,构建“新格局”

面对过去治理依靠行政命令、群众参与度低的状况,勐班乡持续推行“乡村夜话”“院坝协商”等议事形式,建立“村—组—户”三级网格体系,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在位置最偏远的金力村,乡党委积极争取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推行“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魔芋种植示范基地300亩,实生籽育种150亩,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在勐班村黄草坝村民小组,党员带动58户农户发展林下药材,打造“绿色银行”。党员教育突破时空限制,通过“智慧党建”平台实现党务村务线上公开。五年来,全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百余起,调解成功率保持在90%,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图片

四十年砥砺耕耘,勐班乡以党建领航、产业振兴、基础提质、民族团结、生态转型的扎实步伐,书写了从“传统农业固乡”到“特色产业强乡”的动人篇章。站在新的起点,勐班乡将立足“立体化产业布局、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禀赋优势,锚定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区、绿美生态宜居地、民族融合幸福乡”的发展目标,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与治理现代化,在振兴路上绘就更加饱满、更可持续的“勐班画卷”。

本文来源:勐班乡党委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乡村振兴】正兴镇水平村:“田间课堂”落地生金,“智”“志”双扶促农增收
 
Copyright 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普洱市景谷县威远镇大寨树塔路802号 电话:0879-5229786 投稿邮箱:jgtvxinwenbu@126.com
滇ICP备202100632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106 不良信息举报:0879-5229786 投诉举报邮箱:jgxrmtzx@126.com
滇公网安备530824025308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