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辉煌四十年·乡镇蝶变】凤山镇:40载砥砺奋进 从深山农耕到多元兴镇的跨越巨变
来源:凤山镇党委 时间:2025-11-06 阅读: |
四十载春秋,岁月峥嵘;四十载风雨,砥砺前行。自198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成立以来,凤山镇紧跟时代步伐,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从解决群众温饱到决胜脱贫攻坚,从产业单一到多元融合,从基础设施薄弱到城乡面貌焕新,用“钉钉子”精神书写了景谷四十年发展画卷中浓墨重彩的“凤山篇章”。
凤山镇位于景谷县东北部,东北与镇沅县接壤,南与正兴镇、威远镇为界,西与景谷镇毗邻,距县城25公里,国土总面积520.6平方公里。地处横断山脉东北段,地势西高东低,境内最高海拔顺南村大尖山,海拔2527米,最低海拔平寨村芒卡,海拔950米。其历史底蕴深厚,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威远厅公署曾迁驻境内抱母村,当地抱母井因“汲卤煎盐、贸迁四方”闻名,还因“山环水抱,四境人民衣食有赖”得名,盛景载入《威远厅志》,原镇政府驻地亦在此。民国时期,因境内“丹凤山”声誉渐起,遂定名“凤山”并沿用至今。如今,全镇辖12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202个村(居)民小组,户籍人口7015户22256人,世居20个少数民族。2017年凤山镇芒竜村获得“全国文明村镇”的称号,2024年,凤山镇党委被命名为云南省第一批“云岭先锋党建带群建示范单位”。 产业兴镇的多元路径:从单一农业到农文旅融合 四十年前种粮只为饱,播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勉强糊口的口粮;如今产业能致富,种出的是特色,收获的是稳稳的幸福,这是凤山镇产业转型的生动写照。1985年,凤山镇90%以上的劳动力都从事农业生产,且以玉米、水稻等传统粮食种植为主,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条件不足,每亩玉米产量仅200公斤左右,遇到旱涝灾害更是颗粒无收,产业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四十年后,凤山镇立足“山高谷深、气候多样”的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稳基、特色产业突破、农文旅融合赋能”的多元发展之路。
传统农业筑牢发展根基。凤山镇始终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耕地保有量稳定在5.7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4.18万亩,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6.02万亩,产量1.3万吨。烤烟、茶叶、糖料甘蔗等传统经济作物在转型升级中焕发新活力。烤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5100亩,通过建设标准化烤房、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每亩产值从最初的1000元提升至现在的4300元,年总产值超2200万元,成为群众的稳定收入源;茶叶产业从“零散种植”到“有机化、品牌化”,2010年起,镇政府引导茶农成立合作社,引进有机种植技术,禁用化肥农药,推动茶叶产业向高品质转型。如今,全镇茶叶种植面积3.03万亩,有机茶认证1.57万亩,认证率53.1%,柏林、南板、文折等古茶名山逐步打响;糖料甘蔗产业也在持续巩固中实现提质增效,2025年通过推广高糖品种和滴灌技术,亩产从过去的4吨提升至现在的6吨,2024—2025年榨季完成新植糖料甘蔗4262.45亩。截至目前,共发展种植糖料甘蔗14136.22亩。2025年完成入榨48107.63吨,较上榨季28728.81吨增加19378.82吨,增幅40.28%;实现产值22610586.1元,较上榨季13502540.7元增加9108045.4元,增幅40.28%。传统农业不再是“看天吃饭”的弱质产业,而是成为了凤山镇发展的坚实根基。
特色产业蓄势崛起。跳出“粮经二元”局限,培育咖啡、菠萝、魔芋、生物药业等特色产业,更依托河谷气候优势,将河谷蔬菜产业打造成群众增收“新引擎”,形成“一村一品”“多村联业”格局。河谷蔬菜产业从多年前的零星种植,到如今规模化突破,全年种植1.3万亩,产量11393吨,产值6835万元;2025年规划建设以平寨村为核心的“沿江蔬菜种植示范带”,推行“粮食+烤烟+蔬菜”轮耕轮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预计产值突破7000万元。如今,平寨村、芒竜村、文折村的河谷地带,连片蔬菜大棚错落有致,青椒、番茄、黄瓜等错季蔬菜直供县城及周边市场,带动10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凤山镇种植咖啡有25年的历史,但因缺乏加工企业,咖农只能售卖咖啡豆,附加值极低。直到2023年,沪滇协作项目落地凤山镇,在平寨村海子寨村民小组建设海子咖啡庄园,配备了标准化加工设备,实现了咖啡“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链条发展,2025年,咖啡种植5287.4亩,产值1069.82万元。菠萝种植面积达2100亩,年产值810万元,2015年,凤山镇引进优质菠萝品种,并依托沪滇项目,建设集中售卖菠萝市场,2022开始一年举办一次菠萝节来提升品牌知名度,使得“凤山菠萝”成为凤山镇家喻户晓的名片。2025年,凤山镇成功引进并推广适应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兴迈4号”“兴迈6号”“云弥5号”3个产量高、抗病性强、繁育系数高的优质珠芽魔芋新品种,今年建立了140亩的核心示范繁育基地,并顺利完成商品芋种植面积1574亩(含林下种植150亩)。叶面种种植面积193亩(含林下种植88亩)。运营模式上,全镇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营,有效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实现村集体增收,种植户增效显的显著成绩;生物药业种植总面积4744.2亩,其中林下种植3000余亩,以重楼、滇黄精等为主,年产值1100万元,成为山区村民的“致富草”。特色产业的崛起,让凤山镇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农文旅融合深度赋能。凤山镇深度挖掘“温泉+咖啡+菠萝+非遗+漂流”特色资源,以项目为支撑、以节庆为纽带,推动农文旅从“单点打卡”向“深度体验”升级。依托芒卡温泉、海子咖啡庄园、那肖田菠萝庄园、泊云普洱茶庄园、磨宽雪茄庄园、慢叁慢休闲度假庄园,打造“泡温泉、喝咖啡、品菠萝、吃小鱼、玩漂流、赏非遗”的特色体验链,2024年推出年货尽头街、“一街四寨”等活动,吸引周边群众参与,带动农特产品销售超80万元,2025年成功举办第四届菠萝节,累计接待游客3.5万人次,为群众直接增收130余万元,进一步打通农文旅消费“最后一公里”;培育5位三弦、唱曲子等非遗技艺传承人,修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复兴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段家大院、茶马古道景谷路段(马鞍山古道、四远桥),让游客在休闲中感受文化底蕴;实现了“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良性循环,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农文旅”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城乡焕颜的人居蝶变:从泥泞土路到宜居家园 以前下村全是土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到如今的村村通硬化路,四十年间,凤山镇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让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从1985年的土路为主到如今的“村村通硬化路”,凤山镇累计实施通村公路硬化227.986公里,完成村组道路路基改扩建175.05公里。通过不断完善村组道路,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为物资流通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过去喝水要去河边挑,现在自来水直通厨房,干净又方便!”芒竜村村民张大妈的感慨道出了群众生活的改善。自1998年凤山镇集镇自来水厂建设到2019年凤山镇文武水厂投入使用,凤山镇始终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善供水设施,让群众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面完成,实现村组100%稳定供电;通信网络从无到有,5G信号有效覆盖,让群众随时能“连接世界”。同时,建成农特产品仓储物流中心、冷链工程等一批产业配套设施,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集镇乡村颜值飙升。以创建“文明示范乡镇”为目标,凤山镇制定《凤山镇集镇管理办法》,新划定点停车位80余个,修复行道树花台186座,推进划行规市,规范农特产品交易,配备垃圾转运车,建立集镇常态化治理机制,占道经营、私搭乱建现象得到有效整治。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完成户厕改建160座,对12个村15个点位实施绿化美化,打造那肖田村民小组等人居环境示范样板,让乡村“干净起来、美丽起来、文明起来”,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民生福祉的温暖答卷:从缺医少学到惠民暖心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四十年来,凤山镇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教育事业从弱到强。2000年实施撤校并点成立凤山镇中心学校(一贯制学校),如今已成为普洱市教育质量的“标杆校”:先后获评省级绿色学校、省级文明校园、省级绿美校园、市级现代教育示范学校;2016年、2018年、2019年被普洱市教体局授予“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2016年以来中学部连续8年获县委、县政府“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小学部获一等奖4次、二等奖6次;2022—2025年中考连续3年获县教体局“初中优秀生培养一等奖”;2025年中考参考438人,平均分在普洱市130所中学中排名第13位,580分及以上150人、600分及以上117人,最高分674.35分,整体成绩稳居全市前列;开通中心校往返县城公交专线,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和教育补助政策,2025年享受雨露计划学生196人、补助资金54.1万元,无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因贫失学辍学,教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金钥匙”。
医疗服务提质升级。构建“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两级医疗服务网络,凤山镇中心卫生院获评云南省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乡镇卫生院。常态化开展慢性病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检查、健康教育等活动,大病患者救治率和医保报销率均达100%。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家庭医生签约率均达100%,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两险”参保人数逐年递增,2024年农村养老保险参保13142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精准落实社会救助政策,精准发放城乡低保金、特困供养金及临时救助金,惠及各类困难群体。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95个,开展脱贫劳动力培训1869人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118人,小额信贷发放716.3万元,全方位保障群众稳定增收。同时,推进殡葬改革,2024年镇级公益性公墓通过验收,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绿美凤山的生态底色:从政府治理到全民护绿 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也是凤山镇持续守护生态家园、推动绿色发展的历程。
生态治理纵深推进。凤山镇全面压实河(湖)长制、林长制责任,设立镇村两级林长和河长,常态化开展巡山护林、巡河护湖、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外来物种防治工作,办理林草行政案件,严厉打击盗伐林木、非法捕捞等破坏生态的行为。持续推进威远江凤山集镇段河道治理,加强水源保护和森林防火,全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3%,湿地保护率达60.47%,实现了生态资源的长效管护。“现在每座山、每条河都有‘当家人’,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村民们的心声道出了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
绿美建设全民参与。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凤山镇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撬动乡村蝶变的支点,聚焦农村厕所革命、“两污”治理、人畜分离等重点,完成户厕改建160座,对12个村15个点位实施绿化美化。通过党建引领,组织开展全民绿化“大手拉小手”的行动,鼓励群众在房前屋后打造“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形成了党群合力共建绿美家园的良好格局,让绿色成为凤山镇最鲜明的底色。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依托优良生态环境,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茶叶、咖啡等产业实现有机认证,庄园经济聚焦生态康养,农文旅融合项目突出绿色低碳,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2024年投入550万元实施平寨村冷链工程,解决蔬菜、菠萝等生鲜产品存储难题;2024年投入446万元实施芒竜村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光伏发电项目(二期),推进集镇及村组电网升级,实现100%稳定供电、5G信号有效覆盖。 团结奋进的治理实践:从管理为主到共建共治 四十年来,凤山镇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党建为引领,凝聚民族团结力量,筑牢社会稳定防线,为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党建引领固本强基。“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凤山镇党委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优化镇级各部门高效运作体系,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实施“头雁培育”工程,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在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生态保护等一线设立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推进“两个革命”,深入践行“三个工作法”,打造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确保党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在凤山落地生根。
治理创新效能凸显。凤山镇建立“镇—村—组—户”四级网格体系,设立专职综合治理工作人员13名,网格员139人、网格长75人,实现“网格沉下去、管控全覆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排查各类矛盾纠纷,成功化解98件历史遗留矛盾纠纷。扎实推进“八五”普法,开展普法宣传800余场次,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建设镇应急指挥中心和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完善防汛联动机制,常态化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守住了安全生产底线,年内无命案和重特大案件发生,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民族团结共谱新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发展土壤中,通过文化纽带联结情感、以实践行动凝聚力量,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植各族群众心中。多年来持续举办陀螺竞技、跳笙唱曲子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积极推进非遗传承人与少数民族项目培育,截至今年已成功申报5位三弦、唱曲子等非遗技艺传承人,修缮保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复兴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段家大院、云南茶马古道普洱路段及附属设施(景谷路段:马鞍山古道、四远桥),让少数民族文化瑰宝得以延续,多年来实现“零民族矛盾、零宗教纠纷”,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为凤山文化生活的鲜明底色。
四十年风雨兼程,凤山镇坚持用改革破局、用产业强镇、用民生暖心、用文化铸魂;四十年砥砺奋进,凤山从深山农耕小镇,蜕变为多元兴镇的“示范样板”,更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凤山镇将以更昂扬的斗志、更务实的作风,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续写“产业更强、城乡更美、群众更富、文化更兴”的新篇章! |
| 本文来源:凤山镇党委 |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基层治理】“线上微治”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益智派出所巧用“双微”模式织密辖区平安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