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求助平台 辟谣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景谷发布微信公众号 景谷融媒抖音号 景谷融媒快手号 景谷融媒微博 七彩云端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景谷时政 >> 乡镇动态
 
【乡村振兴】景谷威远:青山药材香 振兴画卷开

来源:威远镇 罗昆红 石静 王邦源 时间:2025-11-02 阅读:

走进景谷县威远镇的林地间,生机与希望在绿意中涌动,重楼、滇黄精、茯苓这些形态各异的中药材,正悄然在威远镇的土地里站稳脚跟,酝酿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图片

“以前守着大山,挣不到钱,只能外出打工,日子没有丝毫盼头。”文朗村中药材种植户饶永回忆起过去,语气里满是感慨。他所在的文朗村群山环绕,但经济落后曾是这里的标签,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却无计可施,有限的耕地里种着传统农作物,一年忙到头也赚不到几个钱。现在,他留在家乡,成功靠种植中药材过上了幸福日子。

图片

饶永致富的转机出现在威远镇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浪潮中。近年来,威远镇依托山区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把中药材种植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突破口,积极引导群众转变生产方式,逐步培育起滇黄精、白及、重楼、茯苓、三七、金毛狗蕨等多种适应当地生长的中药材,为山区发展点亮了新方向。

图片

图片

——联动发展点亮致富“新引擎”

在不断摸索下,饶永家的中草药种植规模从最初的4亩逐步扩张至60余亩,不仅自己实现了增收,还带动200多户农户参与其中。他的蜕变,正是威远镇中药材产业从“零星试种”走向“规模发展”的生动缩影。

在党建引领和能人大户示范带动下,威远镇逐步形成“以点带面”“大户带小户”的联动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全镇共有2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提供优质种源、统一制定种植标准、统一对接市场渠道的发展模式,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8200亩,预计综合产值可达8400万元,超3000名群众投身中药材产业。

图片

图片

——技术赋能筑牢产业“硬支撑”

中药材种植,品质是生命线,技术是关键点。为了让中药材产业走得稳、走得远,威远镇以“技术赋能”为抓手,积极组织中草药种植及加工培训,为产业发展筑牢“硬支撑”。

以茯苓种植为例,为有效提升群众种植能力,威远镇常态化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围绕选地整地、菌种接种、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开展现场指导。今年以来,已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农户1100人次,从“不懂技术不敢种”到“掌握技术放心种”,技术赋能让越来越多的农户成为中药材种植的“行家能手”,为产业增收保驾护航。

图片

图片

——精深加工撑起增收“大链条”

“光种得好还不够,还得卖得好、赚得多。”为破解中药材“卖原料利润薄”的难题,威远镇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在茯苓种植方面,全镇共有茯苓加工厂17家,年加工鲜茯苓能力高达10750吨。去年,这些加工厂实际加工鲜茯苓10500吨,制成干茯苓4100吨,仅此一项产值就达5200万元,成功带动2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这条从种植到加工的产业链,让茯苓这味中药材在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图片

在威远镇的青山绿水间,像饶永一样从“望山兴叹” 蜕变为“靠山致富”的村民还有很多。这些鲜活的蜕变,生动印证了:在党建引领定向、群众实干聚力的双向奔赴中,威远镇的中药材产业早已在林间沃土上扎下深根,实现了“护山”与“富民”的双向共赢。

本文来源:威远镇 罗昆红 石静 王邦源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辉煌四十年·乡镇蝶变】民乐镇:踔厉奋发40载,从“百业待兴”到“白茶名镇”的蝶变
 
Copyright 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普洱市景谷县威远镇大寨树塔路802号 电话:0879-5229786 投稿邮箱:jgtvxinwenbu@126.com
滇ICP备202100632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106 不良信息举报:0879-5229786 投诉举报邮箱:jgxrmtzx@126.com
滇公网安备530824025308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