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求助平台 辟谣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景谷发布微信公众号 景谷融媒抖音号 景谷融媒快手号 景谷融媒微博 七彩云端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景谷时政 >> 乡镇动态
 
【辉煌四十年·乡镇蝶变】民乐镇:踔厉奋发40载,从“百业待兴”到“白茶名镇”的蝶变

来源:民乐镇党委 时间:2025-10-30 阅读:

图片

四十载栉风沐雨,四十载春华秋实。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成立40年来,凭借“茶产业+新能源+茶旅”的复合型发展密码,民乐镇完成了从“百业待兴”到“白茶名镇”的华丽蝶变。

图片

民乐,曾名“勐倮”,清代为土司领地,2002年撤乡设镇。距景谷县城56公里、占地7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年均20℃的温润气候滋养着9.34万亩茶园,让“秧塔大白茶”这一国家级茶树品种根深叶茂。境内铜矿远景储量居普洱市之首,10万余亩可耕地田宽地肥,是景谷重要的产粮区。40年间,民乐镇的“家底”持续增厚:从昔日的8个村、147个村民小组3715户20064人,壮大为如今的9个村和1个社区、163个村(居)民小组7870户,户籍人口26227人(常住人口23903人)的规模。汉族、傣族、彝族、哈尼族等21个民族在此聚居,少数民族占比55.64%,绘就了多民族交融发展的生动图景。

图片

图片

“40年前我在民乐中学读书,每次上学、放学都要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集镇就是一条泥泞老街,买袋盐都要排队。现在的孩子都能坐车上学,集镇超市、药店、快递点等样样齐全,我还开了早点铺,日子比蜜甜!”现居住在民乐镇集镇的居民李发有用一句话道尽40年的生活巨变。

经济蝶变:从“靠天吃饭”到“多产共舞”,撑起百姓“钱袋子”

40年前,民乐镇的经济是“田埂上的看天收”——单一农耕、家底薄弱;40年后,这里已是“多产业链上的稳增收”。

图片

图片

筑牢“安全线”,守好“粮袋子”。2024年,民乐镇粮食播种稳定在6.16万亩,产量从过去的“勉强糊口”跃升至“仓廪实”的1.38万吨。油料种植5297亩、年产554吨;猪牛羊禽年出栏量充足,肉产量达2700吨、禽蛋产量达77吨;7400亩果园年产7500吨鲜果,1.14万亩蔬菜年产1.48万吨,四季鲜蔬鲜果不断档,基本农产品成了百姓生活的“定心丸”。

图片

图片

做优“茶产业”,打响“富民金招牌”。稳住“基本盘”的同时,民乐镇找准“特色赛道”,把零散的经济作物打造成成链成群的“富民产业”,其中茶叶产业的蜕变最具代表性。1985年前民乐镇只有古树茶园,从1988年开始发展台地茶园种植,至今已发展至9.34万亩,其中7.29万亩已获有机认证,产量7501吨,产值突破4.05亿元,成了全镇的“支柱产业”。40年来,民乐镇特色产业“多点开花”:糖料甘蔗种植1.99万亩,2023-2024种植年入榨5.67万吨、产值2550万元;淡水渔业年产4065吨、产值6589万元;人工商品林年采伐1507.67公顷,现代林产业产值5349.70万元;2025年生产烤烟6750担,烟农收入1104万元。结合冬农开发积极发展荷兰豆、小金豆、蚕豆、鲜食玉米等特色蔬菜种植数千亩,拓宽群众收入。一项项数据背后,是民乐镇用特色产业织就的“增收网”,让农户稳稳攥住了“致富钥匙”。

图片

图片

引来“金凤凰”,激活“乡村新动能”。如果说农业是民乐镇的“底色”,那工业就是它的“亮色”。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与本土培育并举,民乐镇工业从“空白”走向“崛起”,成了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农夫山泉、中国供销集团、中国华能集团相继投资兴业。其中农夫山泉捐赠2000万元建设“景谷县乡村振兴助农示范项目”,构建起“企业+农户+村集体”联农模式,续写茶产业致富新篇章。同时,本土企业“逆势成长”:1998年组建的井谷清酒厂,从小作坊蜕变为“生态循环标杆”——2014年成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7年“傣司”商标获评普洱市知名商标。从“烤酒”到“养殖”再到“循环利用”,井谷清酒厂探索出“生态+产业”路径,注入了民乐“民营活力”。

图片

图片

唤醒“古茶园”,走出“休闲新路子”。当茶香遇上文旅,民乐镇的山水便有了新的打开方式。近年来,民乐镇依托秧塔古茶园生态禀赋及沪滇项目资金,打造“茶园观光、制茶体验、民族文化展演”于一体的秧塔茶旅打卡点。每年“景谷秧塔大白茶”开采节,吸引数千游客观看采茶比赛、赏茶艺展演、看民族歌舞。串联景谷茶马古道遗韵、民乐万亩茶园、民乐河水库湖光山色,融入堆沙泼水节狂欢氛围,打造出“茶田—水乡—民俗”旅游环线,让游客在一杯茶的时光里,读懂民乐的山水人文。

基建升级:从“短缺落后”到“便捷完善”,织就百姓“幸福网”

40年前,民乐镇的夜是“煤油灯映泥泞路”的寂寥——茅草房散落在山腰,挑水翻两座山,赶集靠双脚丈量土路;40年后,这里硬化路通家门口,特色民居飘茶香,数字信号铺满山乡。

图片

图片

从“泥腿子”到“车轮子”,织就“幸福路网”。20世纪80年代,赶集得凌晨出发,下雨天山路“滑得站不住脚”。如今,全镇公路总里程超500公里,2018—2019年完成路基改扩建225.19公里、硬化道路180多公里,水泥路、沥青路像玉带缠绕山间,串联10个村(社区),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户户连便民道”。

图片

图片

从“茅草房”到“小洋楼”,建起“温暖家园”。40年前,民乐镇农村住房多是“茅草盖顶、土坯做墙”的茅草房或土基房。40年来,一场场“住房革命”让家家户户住上“舒心房”,目前全镇累计完成3000余户住房改造,彻底消除“住得险”隐患。走进各村寨,昔日茅草房、土基房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窗明几净的“小洋楼”,庭院种花、种果树,既有乡土韵味,又满是现代气息。“以前住土坯房怕刮风下雨,现在住新房敢开窗,这日子才叫踏实!”翁孔村芒良小组村民李如琴的话里全是满足。

图片

图片

从“没信号”到“5G满”,开启“智慧生活”。40年前民乐镇无电信设施、更别提上网。如今,5G信号覆盖全镇,宽带进村入户,“数字生活”走进寻常农家:秧塔茶农采茶时扫码称重,茶叶重量、品质、归属等数据实时上传“数字茶仓”,每筐茶叶有“电子身份证”,卖茶更透明。群众用手机直播卖白茶、土特产,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村里老人用视频电话和在外打工的孩子“面对面”聊天,乡村生活更便捷、更智慧。

民族团结:从“和睦共处”到“交融共荣”,谱写团结“新篇章”

在民乐镇的河谷与山间,21个民族曾“鸡犬相闻,却往来甚少”。40年来,民乐镇以政策为帆、文化为桥、民生为基,绘就“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画卷。

图片

图片

育强“民族骨干”,用活“团结项目”。40年前,民乐镇少数民族干部屈指可数,基层治理“人手薄、力量弱”,村寨发展“缺资金、少路径”。如今政策春风吹遍全镇,通过40年来培育,民乐镇的镇、村、组少数民族干部已达223名,他们懂民族语言、知民族习俗,是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成了守护团结、推动发展的“主心骨”。多年来,民乐镇先后实施白象村、芒专村、翁孔村等多个民族团结示范项目,使各小组人居环境大幅提升,为经济发展打牢基础,实现“干部强、项目兴、群众乐”的图景。

图片

图片

消除“隔阂”,唱响民族交融“欢歌”。曾因河谷阻隔、山区分散,“婚嫁不越族界、节庆各过各的”成默认规矩,民族交往像隔了一层“薄纱”。如今,基础设施联通村寨,文化活动拉近距离,“隔阂”消散、“交融”成常态:傣族堆沙泼水节升级为“文旅盛宴”,各族群众手持水盆、共庆吉祥。秧塔大白茶开采节变“各族聚会日”,大家一起跳笙、唱歌、品茶香,陌生感在欢笑中消融,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绚烂,唱响民族交融“欢歌”。

图片

图片

唤醒“老技艺”,深扎“文化根”。民乐镇的非遗曾一度“沉睡”:彝族《弯棍舞》身影渐远难寻,白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却无人知晓。2018年,民乐镇启动大村村彝族弯棍舞抢救保护传承项目培训,让弯棍舞得以传承,如今全镇200余名村民能熟练展演,培育5名核心传承人。2024年,景谷秧塔白茶制作非遗工坊入选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让非遗技艺从“活起来”走向“火起来”,文化根基愈发牢固。

图片

图片

织密民生“保障网”,兜住群众“幸福感”。40年前,民乐镇群众“看病怕花钱、养老没着落、喝水怕不净、上学没保障、困难没人帮”;如今,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小病拖、大病扛”的日子一去不返,“病有所医”有底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群众养老有保障;通过水源地保护、管道铺设、蓄水池与净水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100%,饮水安全防线筑得牢;宽敞明亮的教室、丰富的教资,使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依托“精准摸排、网格化管理、分类施策”,民政救助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让孤寡老人、困境儿童等群体感受“大家庭”温暖。

生态保护:从“啃山取利”到“养山富民”,交出“绿色答卷”

从“靠山吃山”的生存困境,到“护山富山”的发展新机。40年间,民乐镇用生态保护“硬举措”,交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赢的绿色答卷。

图片

图片

从“浅绿稀疏”到“深绿满坡”,织就“天然氧吧”。40年前,民乐镇森林覆盖率仅60%。如今,连片林海取代了昔日景象:40年持续加码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面积达52.09万亩,人工造林超27.16万亩,林木总量递增、植被质量提升,森林覆盖率攀升至73.22%。累计实施退耕还林4370.60亩、荒山造林6650.30亩,同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种药材、养家禽),实现“生态得保护,农民得收益”。依托茶园资源优势投资10.3亿元建设5个“茶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为662户村民带来5680余万元地租收入,实现了“一地生双金”。同时,通过推行河长制建“镇、村、组”三级河长体系,常态化开展清河行动(累计巡河超6290人次),昔日“沿岸有垃圾、畜禽污水直排,河道浑浊”转变为“河水潺潺、岸边青青”,成了亮眼的“风景线”。

图片

图片

从“脏乱差”到“宜居美”,打造“幸福家园”。40年前,民乐镇农房破旧、道路泥泞,加上村民生态意识淡薄,乡村环境“又脏又乱”。如今,民乐镇通过深耕“千万工程”,以“党建+绿美”为抓手,党员带头、群众主动参与清理村道垃圾、整治自家庭院、路边栽花种草、庭院种果树、摆绿植,“脏乱角”改成“小花园”。昔日“脏乱村”变成“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家园,人居环境改善让幸福感“节节高”。

党建治理:从“薄弱涣散”到“强基善治”,当好“振兴主心骨”

40年来,民乐镇始终以党建为“根”,以治理为“翼”,走出从组织薄弱到根基稳固、从管理粗放到服务精细的高质量发展路。

图片

图片

从“软弱涣散”到“战斗堡垒”,走出强基固本“逆袭路”。40年间,民乐镇曾面临部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足、战斗力薄弱的困境,翁孔村便是典型缩影。过去,村“两委”班子发展思路僵化、产业沉睡,组织制度执行松散,曾被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挂牌整顿。知弱而图强,翁孔村党总支部以“靶向整改”破局,以“三治融合”固根基,把议事阵地搬到院坝,通过村民代表议事会解决民生难题,依托普法宣传筑牢法治防线,以“最美家庭”“身边好人”评选涵养文明乡风,使党组织从“软弱无力”变为“坚强有力”。

“以前村民找村里办事,经常找不到人。现在我们把‘办公室’搬到院坝里,村民有问题当场说、当场议。通过这几年大力发展茶叶、烤烟、荷兰豆和经济林木等产业,村民收入翻了番,大家对村党组织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翁孔村党总支部书记马忠毅说。

图片

图片

翁孔村的蜕变并非个例,民乐镇党委以点带面推进基层党建提质增效——优化“两委”班子年龄、知识结构,常态化培训干部;深化党组织与产业融合,在白茶产业、光伏项目中建立“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让党员在产业链上亮身份、作表率,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图片

图片

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服务”,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本”。针对以前基层治理粗放问题,近年来,民乐镇将辖区划多个网格,以党员干部为网格长、网格员,把人居环境整治、矛盾排查、政策宣传等“沉”到网格。白象村通过网格化整治环境,从“脏乱差”变“洁齐美”;秧塔村民小组网格联动,拆除古茶园周边142间老旧房屋,推动生态恢复。2025年,创新“周三说事”制度,以“固定接访日、领导接访制、匿名信访权”搭建群众“说事、议事、解事”平台,成功调解光伏发电项目相关纠纷、水库移民土地纠纷等难以化解的矛盾纠纷。推行“三访三解”工作法,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群众、企业、项目,解决桃子树村林木采伐纠纷、那磨田青苗补偿等历史遗留问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红白理事会、修订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结合堆沙泼水节、白茶开采节将民俗文化与文明实践结合,既丰富精神生活,又凝聚共建共治共识。

展望未来:从“蝶变”到“腾飞”,全力推动各项事业再创新佳绩

图片

40年来,民乐镇以调优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增进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实现了从百业待兴到白茶名镇的完美蝶变。

图片

民乐不远,茶香可及;阳光正好,未来可期。展望“十五五”,民乐镇将以党建为引领,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不断做强白茶产业、攻坚重大项目、创新基层治理、促进茶旅融合、夯实民生保障,全面激发乡村发展内生活力,全力推动各项事业再创新佳绩。

本文来源:民乐镇党委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乡村振兴】景谷威远:家乡筑巢引凤归 车间织就振兴梦
 
Copyright 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普洱市景谷县威远镇大寨树塔路802号 电话:0879-5229786 投稿邮箱:jgtvxinwenbu@126.com
滇ICP备202100632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106 不良信息举报:0879-5229786 投诉举报邮箱:jgxrmtzx@126.com
滇公网安备530824025308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