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辉煌四十年·乡镇蝶变】40载砥砺前行看变迁:正兴镇谱写跨越式发展新篇章
来源:正兴镇党委 时间:2025-10-23 阅读: |
四十年波澜壮阔,正兴大地旧貌换新颜。自198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成立以来,在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下,正兴镇各族人民凝心聚力,踏上了奋发图强的改革征程。历经四十载砥砺前行,正兴镇摆脱了单一农业的桎梏,构建起三产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经济建设、民生保障与生态保护等方面谱写了跨越发展的崭新篇章。
正兴镇位于景谷县东南部,是全县通往思宁一体化地区和昆曼国际大通道的重要门户,也是景谷康养旅游产业的首站。全镇国土面积886平方公里,地势起伏显著,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809米,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0.1℃,年平均降雨量1251毫米,无霜期约300天。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光能充足,雨热同期,干湿季分明。全镇辖12个村(居)民委员会,172个村(居)民小组。截至2024年末,户籍人口6654户20764人,常住人口14031人。少数民族人口12576人,占总人口的60.57%,其中百人以上的民族有彝族、傣族、拉祜族、哈尼族、回族和白族。全镇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83.01%,蓄积量达866.56万立方米,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118.74立方米,草地面积2.93万亩,湿地面积0.052万亩,自然保护地4.27万亩。新一轮确权耕地13.73万亩,林地119.54万亩。 经济实力“飞跃”篇
截至2024年,全镇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65.57万元,完成年初预算155.32%;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76亿元,贷款余额1.32亿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新增个体工商户96户、企业12户,为811家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服务,发放贷款541万元。招商引资签约1.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村级集体经济稳步提升,11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7.1万元,经营性收入119.41万元,各村年收入均超20万元。债务化解成效显著,系统录入历史债务2613.54万元,累计收回易地搬迁借款本息460.62万元,经济作物产值达4700万元左右。
农业的“革命”,告别“靠天吃饭”。四十年前的正兴镇,农业为主导却充满艰辛。生产依赖人畜力,种植结构单一,效益低下。水利失修,抵御灾害能力弱,农民靠天吃饭。如今科技兴农:滴灌、喷灌替代漫灌,农业站提供技术指导,良种良法广泛普及。大型机械取代镰刀锄头,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1985年播种面积53681亩,可机耕面积为0;现今耕地保有量与基本农田长期稳定在6.076万亩和4.164万亩。
产业的“革命”,告别“小散弱差”。正兴镇工业发展历经四十年奋进,从80年代乡镇企业萌芽起步,到90后逐步由“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走向产业集聚与绿色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近年来,通过“走出去”精准招商,2024年完成招商引资1.01亿元,同比增长37.69%;共引进并运营工矿企业4家,带动经济效益121882.95万元,吸纳就业人员364人,带动务工收入600余万元。其中,2020年引进全国企业500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红狮控股有限公司红狮水泥有限公司,投资建成年产水泥120万吨,年产值达11.76亿元的景谷红狮水泥有限公司;同年引进的玉溪德鑫矿业有限公司,2025年以来产值707.95万元;恒达矿业有限公司(薛家窝铅锌矿)同期产值达1677万元。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本土企业也稳步“建起来”,2020年建设投产的佳晋石厂,2025年以来产值达1898万元,吸纳务工42人,实现务工收入180万元。
与此同时,全镇商业面貌持续升级,从单一供销社发展为现代商业综合体,集市贸易迁入规范市场;依托喀斯特地貌发展特色旅游,借力民宿与美食节庆开辟增收新渠道;金融、快递、餐饮等多业态协同发展,全面满足群众多样化生活需求,绘就出一幅工农互促、城乡融合的振兴图景。 民生福祉“改善”篇
截至2024年,正兴镇共发放低保资金376.8061万元,临时救助金11.65万元,临时救助金11.15万元,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资金8.7692万元,探访“一老一小”756人次;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01人;认真做好拥军优属,发放优抚对象“八一”慰问金113人。全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累计完成危房改造2503户,惠及群众9272余人;投入5916.85万元用于教育、医疗等民生设施。
家园之变,从“忧居”到“优居”的暖心工程。四十年前的正兴,群众住房条件普遍简陋,“土坯房,茅草顶,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是许多老辈人共同的记忆。村镇布局杂乱无章,道路泥泞,饮水困难,夜间一片漆黑。“脏乱差”曾是家乡难以撕去的标签。如今的蝶变,始于一场持续数十年的“家园重塑”行动。安居工程“筑基石”。镇党委、政府将农村危房改造作为头号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473.275万元,让全镇最困难的群众住上了“安全房”“放心房”。基础设施“强筋骨”。彻底告别“烂泥路”,实现“户户通”水泥路,主干道全部黑化、亮化、绿化,城乡公交开到了村民家门口。安全饮水工程让家家户户用上了清澈的自来水,告别了肩挑手提的吃水难历史。电网改造升级,保障了生产生活用电的稳定充足。如今乡村公路及村组公路硬化里程中乡道里程硬化48.475千米;村道硬化121.517千米;辖区内已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63件,建设农村饮水工程62件,1座水厂覆盖6个村(居)民小组,惠及0.4万余人;2007年实现全镇村组100%通电,通信网络实现从2G到5G网络的有效覆盖。人居环境“换新颜”。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垃圾不落地”的保洁模式全面推行,昔日“垃圾围村”的景象一去不返;污水处理设施的建成,让绿水绕村重新成为现实。如今的村庄,实现了“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一个个“美丽乡村”示范点,成为村民们自豪、游人流连的宜居家园。四十年来,勐烈村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从过去的“脏乱差”典型蜕变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水平村、黄草坝村被评为“市级美丽村庄”;芒谷社区利用闲置地块建成休闲广场,成为居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服务之变,从“稀缺”到“普惠”的暖心共享。曾经,正兴镇的公共服务几乎是一片空白。“看病难、上学难、办事难”是压在群众心头的“三座大山”。镇卫生院设备简陋,村卫生室形同虚设,一场大病就可能拖垮一个家庭。学校是危房,教室昏暗,师资匮乏。群众办个手续,往往要往返奔波,费时费力。四十年间,正兴镇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根本性变革。教育医疗“强根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累计投入5151.46万元用于全镇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新建与改扩建。如今,校园内教学楼宽敞明亮,多媒体教室、图书室等教学设施得到全面改善。通过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有效助力农村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整体办学条件实现显著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标准化镇卫生院配备了CT、彩超等先进设备,与县医院建立远程诊疗合作,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爱心义诊、健康体检、助残等实践活动,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4592人,电子建档率91%,家庭医生签约8325人,让群众健康有了“守门人”。便民服务“增效能”。高标准建成的镇便民服务中心,推行“一窗受理、一站办结”模式,社保、民政、计生等事项“最多跑一次”成为现实。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全覆盖,村干部化身“代办员”,将服务直接送到群众身边,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养老育幼“补短板”。建成集住宿、餐饮、娱乐、医疗于一体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并探索“互助养老”“居家养老”等新模式,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普惠性幼儿园覆盖全镇,解决了年轻父母们的“后顾之忧”。
保障之变,从“温饱”到“小康”的暖心守护。自治县成立初期,群众生活目标单一,只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社会保障体系近乎零,人们抵御风险的能力极弱,一场天灾人祸就可能让一个家庭陷入困境。如今,一张覆盖全民、兜底有力、持续发展的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社会保障“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应保尽保,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为困难群众筑起了“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动态调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力保障。精神文化“富起来”。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日益精彩。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广场舞大赛、农民运动会、乡村“村晚”、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常年不断,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邻里关系更加和睦,文明乡风蔚然成形。 民族团结“稳固”篇
四十年守望相助,正兴镇21个民族20764名各族儿女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绘就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绚丽画卷。在这里,少数民族人口占60.5%,多民族聚居的镇情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团结篇章。思想引领,铸牢团结之魂。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体系。今年以来召开专题会议3次,开展主题宣讲覆盖全体干部职工,“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已深深融入干部群众血脉。文化浸润,绽放团结之花。投入160万元实施4个民族文化项目,彝族“绵羊舞”绽放非遗魅力,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续两年举办的“巴达·喃咪”泼水节,累计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带动消费超1100万元,成为促进各民族情感交融的盛会。6个村和1个机关单位荣获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发展赋能,共享团结之果。2019年以来实施民族团结项目4个,储备申报项目4个。培育壮大林产业、烤烟、茶叶等特色产业,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实践,奏响了民族团结与经济繁荣的和谐乐章。 生态环境“提升”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截至2024年,正兴镇森林覆盖率达到83.01%,镇域内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由劣Ⅴ类全面提升至Ⅲ类及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185天以上;创成省级森林村庄4个、美丽宜居村庄27个。这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是正兴镇向历史和人民交出的一份厚重“绿色答卷”。四十年的征程,不仅是一部经济飞跃史,更是一部生态觉醒史、环境修复史和绿色蝶变史。
理念之变,从“索取”到“共生”的觉醒之路。四十年前,正兴镇在发展初期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在“靠山吃山”的传统思维下,资源利用方式相对粗放,对长远环境影响考虑不足,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等环境管理也相对滞后。进入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正兴镇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发展全过程,通过借助村民公约、宣传栏和新媒体等多种方式普及生态理念,推动形成从被动治理到主动保护、从追求短期效益到注重永续发展的深刻转变,为正兴的绿色转型奠定了坚实根基。
行动之变,从“治标”到“治本”的系统治理。理念引领行动,决心化为实绩。四十年来,正兴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久久为功的韧劲,打响了一场场声势浩大的环境整治攻坚战。向“污染”亮剑,还一泓清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镇村两级干部担任河长,对辖区内所有河流、水库实施“一对一”精准管护。投入812.72万元建设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实现集镇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行动,针对分散农户推广微动力、无动力等低成本、易维护的处理模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超80%;彻底清理河道淤泥、拆除沿岸违建、封堵排污口,昔日“龙须沟”变成了今日“景观带”。如今的小黑江已重现水清岸绿、白鹭翩跹的景色,成为居民休闲垂钓的热门去处。这一转变得益于坚决的全流域生态治理,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益生菌等措施,成功重构了健康的水体生态系统。向“脏乱”开刀,创一片净土。大力实施“垃圾革命”,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配备了300个分类垃圾桶、2辆密闭式清运车,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成100%。持续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6%,彻底扭转了农村“脏乱差”的局面。
成效之变,从“颜值”到“价值”的绿色蝶变。持之以恒的生态治理与保护,让正兴镇焕发出动人的自然之美。“颜值”提升,宜居宜游。如今的漫步正兴,处处是景,步步入画。蓝天白云常驻,繁星闪烁夜空,河道水清鱼跃,两岸绿树成荫。村庄掩映于绿树繁花间,白墙黛瓦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开窗见绿、出门进园”的宜居梦想已然实现。以勐乃村为代表打造的鲜花洞旅游项目,将优美生态与沉浸式农事体验深度融合,为都市游客构建出别具一格的乡村休闲空间,现已成为社交媒体上备受推崇的“网红打卡地”,走出一条以“美丽经济”促进乡村发展的新路径。“价值”转化,点绿成金。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正兴镇最大的发展优势和宝贵财富。全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精品民宿、康养产业等绿色业态蓬勃发展。以往偏远的山村因守住良好生态,反而吸引众多游客与投资者。其中,勐乃村依托鲜花洞群落、天然硫磺温泉等独特资源发展民宿与农家乐集群,村民通过房屋出租、参与经营、销售土特产等途径实现年户均增收0.8万元,扎实做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基层治理“稳固”篇
四十年砥砺创新,正兴镇以党建为笔、以民心为墨,绘就了一幅精细高效的基层治理新图景。党建执笔,勾勒治理轮廓。已建立122个基层党组织,实现村(社区)、重点产业与骨干企业全覆盖,成功回引10余名人才返乡任职、创业,为基层治理注入新鲜血液。法治调色,描绘平安底色。深化平安建设,通过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与网格化管理机制,在积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持续做好普法宣传。2025年来成功调处各类纠纷116起;开展入户普法走访170余次,发放宣传手册、海报等纸质材料3000余份,形成“人人知法、自觉守法、主动护法”的良好氛围。民心着色,渲染幸福成色。推动资源服务下沉,实现镇村便民服务全覆盖。同时,依托组织与人才优势,组建志愿服务队15支,今年以来服务群众1020人次,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奏响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乐章。
40年来,正兴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以往,硕果累累,令人振奋,农业农村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立足今时,机遇难得,挑战多多,“三农”面临的新机遇催人奋进;展望未来,意气风发,充满期待,期望发展新理念带领全镇人民再创农业农村新辉煌。
风帆扬起正当时,不待扬鞭自奋蹄。未来,正兴镇将乘着党的二十大强劲东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让美丽富裕祥和的新农村建设更上一层楼,让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精神更加富足。 |
| 本文来源:正兴镇党委 |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乡村振兴】景谷碧安:党建引领,书写乡村振兴就业新答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