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高气爽,走进景谷县民乐镇翁孔村芒召营村民小组,田垄间黄灿灿的稻谷随风起伏,不远处的烤烟房正飘出阵阵焦香,连片的田地里满是丰收的喜悦。近年来,这个小村庄靠着一项“土办法”——水稻、荷兰豆、烤烟轮作的“农经”模式,既守牢了粮食安全底线,又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蹚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沃土寻变:从“单一种植”到“轮作创新” 芒召营小组地处民乐镇翁孔村腹地,这里气候温润、土壤肥沃,本是农作物生长的“天然粮仓”。但过去,村民们多沿用“一季水稻、一季闲田”的单一种植模式,土地利用率低不说,产出效益也始终上不去。“守着好地却富不起来”成了村民们的心头事。为破解这一难题,在镇农业部门引导下,村民积极探索种植模式创新,经过村民多次试验调整,“水稻+荷兰豆+烤烟”的轮作模式逐渐成型——让同一块土地在不同季节“换着花样”产出,既不耽误种粮,又能多打“经济牌”。 

四季轮作:科学搭配让土地“不偷懒” “轮作的关键在‘错峰’,让土地四季不闲、养分互补。”村民们笑着说。每年春季,田地里率先栽下水稻,从育秧、插秧到田间管理,村民们严格按科学方法管护,确保稻谷颗粒饱满。秋日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枝头,家家户户迎来口粮丰收。水稻收割后,土地不“歇脚”,紧接着种上荷兰豆。荷兰豆生长周期短、耐寒性强,正好利用冬季闲置土地,而且其根系能固氮,无形中为土壤“补营养”。来年春季荷兰豆采摘完毕,田垄又迎来烤烟种植季。作为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烤烟的种植让村民在粮食之外多了一笔稳定收入,形成“一季粮食保底、两季经济增收”的良性循环。 

多重效益:粮安底色亮增收底气足 “农经”轮作模式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从粮食安全看,稳定的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让芒召营小组村民的口粮供应有了坚实保障,“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底气更足了。从经济增收看,荷兰豆和烤烟的叠加种植,让土地亩均收益大幅提升。据统计,采用轮作模式后,芒召营小组村民人均年收入较此前显著提高,不少家庭靠这“三季田”盖起了新房、买了小汽车。更难得的是,轮作还带来了生态效益。不同作物交替生长减少了同类病虫害滋生,农药使用量明显下降;荷兰豆固氮、水稻保水等特性,让土壤肥力逐年改善,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如今的芒召营小组,田成方、埂相连,水稻、荷兰豆、烤烟按季轮作,土地“活”了起来,村民富了起来。翁孔村芒召营小组的实践证明,“农经”轮作模式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更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为农民增收致富插上了翅膀。这一模式正成为民乐镇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用科学种植激活土地潜力,让“粮袋子”更稳、“钱袋子”更鼓,让乡村的田野上不仅有丰收的喜悦,更有持续发展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