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求助平台 辟谣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景谷发布微信公众号 景谷融媒抖音号 景谷融媒快手号 景谷融媒微博 七彩云端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景谷时政 >> 乡镇动态
 
【乡村振兴】景谷镇:“五问”引领发展路,实干担当谱新篇

来源:景谷镇 王宗晨 时间:2025-08-04 阅读:

景谷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王宁聚焦农民持续增收提出的“五问”,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以“实干”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景谷镇答卷。

图片

图片

图片

——“立体农业+品牌升级”激活增收引擎

景谷镇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富民强镇的根本之策,立足资源禀赋,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立足5.9万亩茶园核心资源,创新“茶+N”立体套种模式,在茶园套种滇黄精、香椿、红花等作物,实现“一地多收”,文山村“茶+药立体种植”以“茶+滇黄精”模式使每亩年增收4000元,团山村800余亩“茶+红薯”“茶+玉米”粮经复合种植田,不仅增强抗虫害能力,还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坝区通过“微招商”引进企业,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辣椒产业,2024年实现辣椒产值1200万元,带动1200户农户户均增收4万元。通过党建联盟组建茗山益众劳务有限公司,推动3.18万亩茶园获得有机认证,2024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3.8亿元,带动1.3万名群众受益。

图片

图片

—— “岗位供给+技能提升”拓宽增收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景谷镇多举措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群众稳定就业。2025年以来共举办招聘会3场,搭建“家门口找岗位”平台,吸引省内外企业提供制造业、电子信息等多领域岗位信息。开展“菜单式”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务工就业能力。九邦劳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共开发公益性岗位17个,帮助搬迁群众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实现了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和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双赢局面。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在烤烟种植、辣椒采摘等农忙时节,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其中茶苑社区茯苓加工基地,带动30余名“银发劳动者”月均增收2000元。

图片

图片

—— “资源盘活+机制创新”挖掘发展潜力

以模式再造、主体培育为核心,整合10个村(社区)资源破解产业散、弱、小难题。依托沪滇协作资金建成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引入商铺80余家,年租金及光伏发电收益达80余万元。推广“烤烟+”烟后轮作机制,引导烟农在采收后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2024年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00亩,破解土地闲置难题。文东村通过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形成“项目建设+劳务报酬+技能培训”机制,带动71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增收1.3万元。建立农机购置补贴“上门核验、阳光发放”机制,全年完成30台套农机具核验,落实补贴资金11.349万元,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

图片

图片

——“环境整治+文化赋能”绘就宜居画卷

坚持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将群众“要我治理”转化为“我要治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环境美”向“内涵美”升级。文杏村早荞地组、云盘村柏木箐组等通过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自发开展道路清理、修复及维护工作。马道孜二组通过村规民约开展“环境卫生评比”,推动“柴火堆放规范、农具摆放有序”成为村民自觉,实现“村庄净、庭院美、乡风淳”。以文化铸魂,举办茶旅嘉年华、长街宴等活动,打造“茶园观光+非遗体验”旅游线路,接待游客2万人次,“绿颜值”转化为“金价值”。

图片

——“精准施策+长效帮扶”守牢民生底线

构建“动态监测、精准施策、长效巩固”防返贫机制,创新“爱心妈妈+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模式,假期期间开展“把爱带回家”关爱活动,为困境儿童提供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建立“产业+就业+救助”三维帮扶体系,发展滇黄精、茶产业等长效产业,提供公益性岗位和季节性务工保障,为群众增收上“长效产业+短期务工”双保险。监测对象累计消除风险134户412人,风险消除率达86%,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五问叩初心,实干赢民心。景谷镇以“党建链”撬动“产业链”,用“小改革”激活“大资源”,让“绿颜值”转化为“金价值”。景谷镇将持续把“五问”当作行动指南,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交出人民满意的景谷镇答卷!

本文来源:景谷镇 王宗晨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绿色发展】景谷半坡: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千方百计做好项目原料保障工作
 
Copyright 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普洱市景谷县威远镇大寨树塔路802号 电话:0879-5229786 投稿邮箱:jgtvxinwenbu@126.com
滇ICP备202100632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106 不良信息举报:0879-5229786 投诉举报邮箱:jgxrmtzx@126.com
滇公网安备530824025308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