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乡村振兴】景谷益智:林下生金药香漫 院中晒银富路长
来源:益智乡益香村驻村工作队 胡雪梅 李明军 时间:2025-04-16 阅读: |
近年来,景谷县益智乡益香村“两委”立足生态优势,创新“林药复合”发展模式,积极引导村民利用林下空间种植滇红花、滇黄精、重楼、茯苓等中药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实现了“林地增效、产业增值、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药材兴村”的致富路。 红花映红好日子 晨雾未散,街子村民小组的周学琼已经背着竹篓蹲在红花地里翻飞采撷,暗红花瓣间金黄雄蕊若隐若现,沾着露珠的滇红花被她精准投入竹篓。“周姐,你家这垄花开得真旺,比晚霞还艳!”邻田李学妹赞叹道。三年前周学琼试种3亩挣得首桶金后,如今她家7亩红花地采收季日均摘花18公斤,年收入超2万元。晨露在她鬓角凝成水钻,折射着曾经的建档立卡户到种植能手的蜕变。她的成功在村里掀起了“红花热”。段邦秀收回流转的4亩地,连同自有2亩全种红花:“我家里缺劳力,红花好打理、价稳赚得多。”说话间手指翻飞不停,肩上袋子渐满。如今益香村9个村民小组几乎家家种红花,户年均增收5000元至2万元不等。 “魔芋大王”的十年坚守 十年前杨永洪是第一个把魔芋种植引进益香村的“吃蟹人”。当年他在自家地里悄悄试种,谁曾想,这些形似黑煤块的块茎,后来竟成了撬动全村产业的“黑金”。近几年,魔芋行情不好,部分村民放弃了魔芋种植。“最差时村里魔芋地从500余亩缩到100余亩,收购价跌到2块多一公斤。”杨永洪用锄头翻开土层,露出大小不一魔芋。这个坚守十年的“魔芋大王”相信行情总会回暖,“看吧,今年涨到6.6元了,这又激起了大家种魔芋的积极性。”他将品相好的小魔芋留种,其余的装车送往加工厂。望着身后新垦坡地,他露出笑脸:“我到景东县考察了百部种植,带回了2万株种苗试验林下套种,我准备自己繁育种苗,这是咱们的新‘药匣子’,等明年育出种苗,应该能为乡亲们节省不少成本。”不远处,弃种魔芋的石宝正在复垦荒地,锄头落地的声响混着山雀啁啾,奏响产业复苏的序曲。 土疙瘩变身“白玉片” 一个个黑黝黝的茯苓“土疙瘩”也是村民们增收的“致富宝”,但由于适宜茯苓成长的松木紧缺,制约着百姓种植的积极性,面对这个困境,炭山组彝家汉子段老二另辟蹊径——收购鲜茯苓加工切片。他家院子内,雪白的茯苓片(粒)铺满竹筛,片白如凝脂。“蒸煮温度要控制及时长要控制,切片(粒)厚度不能超过1厘米、阴干约需3天。”段老二在茯苓加工机前忙碌不停:“鲜茯苓收购价每公斤6元,加工成干片能卖到26元,去年我收购加工了20吨鲜茯苓,收入比自己种植茯苓还要多万余元。”此刻,新寨组的李明文正卸下一车鲜茯苓:“老段,这加工坊开张后,咱们寨子的茯苓再也不愁销路了。” 金银花开幸福路 村后山小路上,62岁的李大婶用布满老茧和裂口的手指轻旋青白花蕾,露珠随野生金银花落入布袋。“采了半辈子野花,如今倒要学着种花,当花匠了。”老人笑着望向山脚新开垦花地——那里,她的女儿李华正在采摘金银花。两年前,李华了解到金银花的市场潜力,开垦了4亩撂荒坡地试种金银花,她挑选的嫩苗,花期长、产量高,适合坡地种植。“人工种植的金银花比野生的品质更稳定。”李华蹲在坡地算账:“预计今年采摘晾晒成干花后,收入增加8000元。”更让她欣喜的是,旁边持观望态度的村民陶小祥跟着种了1亩。 三产融合绘新卷 丙竜山村民小组正在积极申报“和美乡村”,申报成功后对益香村发展文旅项目有促进作用。在申报材料里有毕学光的“药农小院”蓝图:开民宿、试制红花养生茶、开发茯苓土锅鸡等特色“药膳”、开发生态体验游。“游客来到后上午采花挖芋,晌午打陀螺,晚上围着火塘跳三跺脚。”毕大哥对申报“和美乡村”充满了期盼和信心。 据统计,益香村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1000亩,户均年增收1.2万元。“当前益香村正处于由‘两产’向‘三产’升级阶段,要想办法拓展茯苓切片加工、魔芋深加工等二产加工环节,以形成完整产业闭环。下一步,益香村计划三产联动,即林业、中药材、养殖业、加工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生态+文化+经济”产业链,让产业更加多元融合,富民效应显著。”驻村第一书记李明军描绘着益香村未来产业蓝图。 暮色中,益香村家家户户院里晾晒的药材宛如铺开的彩锦,滇红花的艳、茯苓的白、魔芋的褐……,在夕阳下流转生辉。山风掠过,空气里浮动的不仅是淡淡药香,更酝酿着一个村庄的产业蜕变,满载药材的货车鸣笛启程,载着大山里的“红宝石”“白玉片”“黄金条”……驶向远方。 |
本文来源:益智乡益香村驻村工作队 胡雪梅 李明军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正兴镇:多措并举 守护老人餐桌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