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与廉洁文化是滋养一方水土的精神财富,更是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宝贵资源。碧安乡立足实际,深入挖掘、巧妙活用这些“家门口”的红色富矿与廉洁元素,让红廉清风吹遍田间地头、浸润群众心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廉”动力。 
碧安素有思普区“小延安”之称,老一辈革命志士在这里书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奋斗篇章,“1943年,罗正明任碧岭(碧安乡原称呼为碧岭乡)乡长时,在早期思普革命活动的影响下,把乡经费摊给勐主十几户富商负担,不向贫苦百姓派款、派粮、派兵;规定乡长由富商轮流当,不给薪水,接待上级官员费用由乡长自负,不得摊给百姓;还规定乡长不得向上级官员行贿,违者严惩......”民主革命故事,传承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凝结着艰苦奋斗、清廉为民的精神追求,成为碧安廉洁文化的不竭源泉。 
碧安乡以革命旧址为依托,推动党史展览、遗址保护、传统教育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精心打造一条贯穿始终、入脑入心的沉浸式红廉教育链。设立中共勐主支部、回国党组纪念馆,通过图文展陈、实物呈现、影音结合等方式,让党的光辉历程与红廉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进”。制作《星火燎遍景澜六——中共勐主支部 景澜六军政委员会纪录片》,将红廉元素转化为可观看、可聆听、可传诵的文化精品。同时,将红廉教育有机融入青少年思政课、主题党日、干部培训与新入职人员教育之中,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赓续红色血脉中感悟廉洁力量。 
红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化风成俗——使其内化为行为准则,外化为社会风气。碧安乡坚持将红廉元素融入基层治理,规范权力运行,把廉洁要求写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引导基层干部廉洁履职、公正办事;全面推行“阳光工程”“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制度层面筑牢廉洁“防火墙”。在教育引导方面,注重树立身边榜样,通过讲述红色故事、观看警示教育片、签订廉洁承诺书等多种形式,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自觉;深入开展“十个最美”“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挖掘和宣传在乡村振兴中带领群众致富、孝老爱亲、甘于奉献的先进典型,让红廉精神可知可感、可学可做。 

红廉清风,润物无声。活用本地资源弘扬红廉文化,非一日之功,需久久为功。碧安乡将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守正创新,不断深化本土资源的内涵挖掘,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让红廉文化在乡村沃土中深深扎根、绚烂开花、结出硕果,为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良好生态筑牢根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与精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