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守护茫茫林海依靠的是护林员跋山涉水的“铁脚板”和望眼欲穿的“人盯人”,时间慢、效率低、覆盖难、风险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无形枷锁。如今,一架架轻盈的无人机呼啸升空,林草资源保护迎来技术性突破,装上了俯瞰全域的“智慧天眼”。这双“天眼”不仅带来了速度与效率的飞跃,更在项目验收、资源普查、生态保护等核心业务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价值。 
从“人工丈量”到“空天测绘”,破解项目实施难题。为解决传统退耕还林人工验收实地踏勘测绘耗时长、误差大、边界争议的难题,正兴镇积极探索利用无人机不受地形限制、数据生成可视化的特点,快速、准确地核实退耕还林地块的位置、边界和实际面积,高效识别栽植树种,并通过对植被覆盖度、长势的分析,辅助评估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高效助推验收效率、群众满意度提升,为政策兑现和成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从“人力点查”到“全域扫描”,开展资源家底清查。传统林草湿荒资源普查依赖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林区实地踏查、样地调查,工作强度大、周期长、成本高,且难以覆盖偏远艰险区域,数据时效性和全面性受限。正兴镇引入无人机航测技术,通过高分辨率相机对林区实施大范围、高精度、立体化的航拍扫描。精准识别森林类型、树种分布、林分结构等关键因子,为快速推进云景林纸76万吨化学浆技改扩建项目等重点林产业项目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真正实现了林草资源“家底清、情况明、数据准”。 
从“事后追责”到“过程穿透”,筑牢资源安全防线。生态资源保护历来存在“到场难、取证难、追溯难”问题,伐区违规作业等毁林毁草行为管控乏力。正兴镇通过定期使用无人机搭载RTK定位模块获取高精度影像,精准掌握毁林毁草范围、伐区生产进度等关键信息。高效开展资源保护监管,做好伐区生产“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从“望林兴叹”到“一飞了然”,从“经验决策”到“数据驱动”,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警”,正兴镇用活科技手段助推林草湿地治理纵深化,为守护绿水青山注入强劲动能,奋力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答卷,下一步,正兴镇将继续探索学习新兴技术与工作场景深度结合的工作模式,持续赋能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