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威远镇民利村村委会的“阅读角”,《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书籍整齐排列,书页间密密麻麻的红笔勾画与批注,正是全镇广大党员干部钻研矛盾纠纷调解方法、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一个见证,彰显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坚实步伐。 

亲邻聚力融情理,多元共治破僵局 
“干部说十句,不如亲戚劝一句。”这是民利村党总支部在矛盾调解中摸索出的一条经验。村里打破“干部单干”模式,组建起“党员+乡贤+亲属”的调解小分队,让最懂情况的“身边人”挑大梁。党员负责牵头组织、讲清政策,乡贤凭借威望协调关系,亲属则从情感层面拉近距离,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上个月,村里一对年轻夫妻因家庭琐事闹离婚,村党总支部书记徐丕红第一时间联系了男方堂兄,女方舅妈及老党员周忠刚参与调解,大家围坐在一起,从夫妻感情谈到家庭和睦,从孩子成长说到家庭责任,最终促成和解,这种“情理法”结合的调解方式,既尊重了当事人的尊严,又维护了家庭的稳定,展现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柔性力量。 

田间地头察实情,你言我语释前嫌 
“坐在办公室里听描述,不如到田埂上看实情。”民利村把调解现场从村委会搬到矛盾发生地,推行“田埂调解会”“小院恳谈会”,让调解员先摸清“实景”,再解“心结”。每次调解前,党员都会提前到现场走访,摸清底细,掌握第一手资料。今年春耕时,两户农户因相邻地块的田埂边界闹得不可开交,各执一词,差点动起手来,调解员周忠刚没有急于调解,而是先和小组长扛起锄头、带着卷尺去田里踏勘,走访邻里,查阅证件,随后再组织双方在争议地块旁召开现场调解会。阳光下,泥土间,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谈感情,最终握手言和,这种带着“泥土味”的调解方式,不仅提升了调解效率,更赢得了群众信任。 

“预警网” 中排隐忧,“预防经” 里止祸端 
“矛盾就像田里的草,越早拔越省事。”民利村党总支部把“预防”摆在“调解”之前的位置,建立起“网格化+定期排查”机制,村“两委”成员分片包保,每个月联合党员干部开展一次“拉网式”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党员及村班子成员分片走访,重点关注婚姻、土地纠纷及老人赡养等矛盾突发的领域,把“苗头性问题”记在《民情台账》上;村“两委”每月召开一次民情分析会,对摸排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为了让村民更容易记住注意事项,村里还把村规民约编成了顺口溜,通过大喇叭、微信群、入户走访等方式反复宣传:“家庭和睦很重要,幸福生活才来到;宅基地,看台账,边界不清先商量;大事讲法理,小事讲情义……”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把规矩记在心里。 

如今,威远镇各村各寨,党员调解矛盾纠纷的身影穿梭不息,田间地头的调解声、院坝里的恳谈声、喇叭里的宣传声交织成一片和谐乐章。下一步,威远镇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推广“党员干部提前预防+身边人调解+乡贤助力+现场化解”的多元调解模式,让矛盾调解的“小举措” 串联成乡村治理的“大格局”,进一步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