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乡村振兴】景谷凤山:党建引领聚合力 特色套种铺就乡村共富路
来源:凤山镇 李红春 李福胜 时间:2025-08-27 阅读: |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进程中,民族地区的发展始终是重中之重。景谷县凤山镇文竹村永太村民小组作为彝族聚居村寨,在村党总支部的引领下,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特色产业”为抓手,创新探索木姜子套种魔芋的特色种植模式,让深山里的“土宝贝”成为各族群众增收的“金疙瘩”,不仅激活了产业动能,更书写了党建引领民族地区产业振兴、民族团结共富的生动篇章。 党建引领破难题,锚定方向谋发展 文竹村永太村民小组曾经长期面临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增收渠道狭窄的困境。村党总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结合村寨海拔、土壤等自然条件深入调研,精准锁定适合当地的高原特色产业——木姜子种植。2024年,率先试种200余亩,为产业发展筑牢基础。 2025年,村党总支部进一步组建“党员先锋队”,由党员带头学习技术、探索木姜子套种魔芋模式,打造16亩“党员示范田”“党群共富田”。党员主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手把手传授育苗、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巧,带动村民从“观望犹豫”到“主动参与”。目前,全村计划三年内将种植规模从百亩扩展至千亩,逐步建成规模化种植基地。 模式创新显优势,生态经济双丰收 木姜子与魔芋的套种模式,源于对作物特性的精准把握:木姜子喜阴凉湿润环境且根系较浅,魔芋适宜半阴环境生长,根系分布较深,两种作物天然互补——木姜子植株可为魔芋遮挡强光,营造适宜微环境;魔芋则充分利用土壤深层养分,形成“高低搭配、资源共享”的生态格局,实现“一地双收”。 这一模式的效益显著:经核算,每亩综合收益较单一种植提升约30%,带动群众户均年收入增长数千元;同时减少了除草、病虫害防治等人工与物资投入,降低了种植成本,形成“双作物增收、低成本增效”的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套种模式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民族团结聚合力,共绘振兴同心圆 文竹村居住着汉族、傣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等多个民族。村党总支部以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为契机,推动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抱团取暖,大家围绕木姜子套种魔芋产业各展所长、密切协作:熟悉本地作物生长特性的群众主动分享种植经验,掌握先进管理技术的群众热心传授科学方法,了解市场动态的群众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各族群众在种苗供应、技术交流、市场对接等环节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同心谋发展、携手共增收”的良好协作格局。 在产业协作中,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氛围愈发浓厚,乡村和谐稳定的基础不断夯实,为产业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目前,这一套种技术已依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在凤山镇3个行政村推广,让特色产业惠及更多群众。 延伸链条拓未来,共富之路更宽广 立足现有成果,凤山镇正在规划更长远的发展路径,进一步扩大木姜子和魔芋套种规模,延伸产业链。同时,探索“农文旅融合”新模式,挖掘彝族传统文化资源,将木姜子与彝族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相结合,以“文化+产业”模式提升产品影响力,让深山里的民族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党建引领是核心,民族团结是动力,特色产业是支撑。文竹村永太村民小组的实践证明,只要牢牢抓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凝聚民族团结的强大合力,立足本土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就能走出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让“小作物”真正撑起民族地区共富振兴的“大作为”。 |
本文来源:凤山镇 李红春 李福胜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绿美乡村】景谷正兴:党建引领聚合力 绿美正兴焕新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