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求助平台 辟谣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景谷发布微信公众号 景谷融媒抖音号 景谷融媒快手号 景谷融媒微博 七彩云端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栏目
 
【新闻特写】村医李大盛、钟茗青:三十载山村行医路 一灯如炬照初心

来源:景谷发布 记者:适钢 余纪华 谢宇 周雯 杨帆 通讯员:县医共体 薛云峰 时间:2025-11-21 阅读:

图片

图片

在普洱市景谷县与临沧市交界的澜沧江畔的倮练村,距永平镇集镇38公里,距县城81公里,是典型的山区村。2025年9月23日,倮练村村医57岁的李大盛、50岁的钟茗青终于等来了期盼已久的好消息,都顺利通过国家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用半生坚守完成了从“半路出家”到“专业医者”的蜕变,更映照出中国乡村医疗变迁的缩影。

图片

倮练村以彝族为主,拉祜族、汉族共同混居,居住着306户1163人,距永平镇较远,外来的医生很难留在当地行医。20世纪90年代,倮练村的卫生室还是一间20平米的小平房,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老三样”加几瓶常用药,便是守护全村健康的全部家当。“外来医生留不住,语言不通、山路又远,乡亲们小病硬扛,大病只能翻山越岭去镇上、县上和市里,有的还没到医院就耽误了。”1996年,从景谷职高卫生保健专业毕业的钟茗青,目睹乡邻的窘境,放弃了外出的机会,立志做“家门口的守护者”。

图片

两年后,从县中西医培训班结业的李大盛,接过退休老村医父亲的接力棒,与钟茗青一同扛起了全村的健康重担。“我在倮练村当村医是子承父业,我接手的那天,我的父亲嘱咐我说,别让村里人没地方看病。那时候就想,既然接了这担子,就得扛到底。”李大盛眼里满是坚定。

图片

山村行医,每一步都藏着挑战。山路崎岖陡峭,蜿蜒的小径穿梭于群峰之间,他们骑着摩托踏遍全村每一寸土地。李大盛至今已骑坏4辆摩托,深深浅浅的车辙印,刻满了山乡的每个角落,也印在了乡亲们心里。“以前我们寨子的路比较难走,但只要打一个电话,他们骑着摩托就来服务,不管刮风下雨、夜深人静,我们村民对两位医生还是比较满意的。”提到两位村医,村民李云耀激动不已。

图片

更刻骨铭心的,是直面生死的考验。“刚接任村医时没经验,有位老人得急性肠胃炎,我静脉注射四次都没成功,只能赶紧换成口服药,看着老人难受的样子,我的心里感到很愧疚。” 钟茗青说起往事仍难掩愧疚。而李大盛则记得,有位高血压老人总说“没不舒服不用治”,他们反复劝说无果,最终老人突发脑梗离世,“那是我这辈子最遗憾的事,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乡村医生的手托着人命,半点马虎都来不得。”

图片

此外,他们也曾遇产妇大出血,两人冒雨寻来村里唯一的拖拉机紧急转运,却终究没能留住生命;而面对突发急性心梗的老人,李大盛断然拒绝家属“明日再送医”的迟疑,凭着“绝不能心软”的坚定,连夜疾驰送诊,硬是从死神手中抢回了生机。这些经历让“学习”成了两人刻入日常的必修课——边接诊边研读医书,遇到疑难病例就电话请教县医院专家,把每一次急诊、每一份健康档案都化作精进医术的养分。

“村里老人多,慢性病、突发疾病都常见,不学好技术,对不起乡亲们的信任。”钟茗青说。

图片

图片

三十年间,乡村医疗的变化在悄然发生。随着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推进,政策红利不断向基层倾斜:县卫健局领导上门调研鼓劲,搭建考前培训平台,聘请北京专家开展特训辅导,乡(镇)卫生院提供学习环境与计划。“针对村医执业医师(助理)转化,我们卫生院领导班子实行包保制,积极配合县卫健局和医共体方案,开展个性化学习,推动主动学习常态化,不断提升村医服务能力。” 永平镇中心卫生院院长何文贵介绍。

图片

这些支持,让年过半百的两人重拾书本,克服记忆力减退、精力有限的困难,在备考路上相互鼓劲。“五十多岁的我,啃医书确实难,有时候一道题需要琢磨半天,晚上熬到十一、二点是常事。”李大盛笑着说,“但一想到能让老百姓得到更规范的治疗,就有了劲头。”

图片

而村民们的牵挂,更成了他们前行的动力。村民严智兰激动地说:“李医生、钟医生,我们老百姓随时叫,随时到,服务态度好,他们也很负责任。”村民们常把自家种的蔬菜瓜果送到卫生室,这份朴素的认可,让长期与家人分居的钟茗青舍不得离开。

“村民一句‘舍不得你’,比啥都管用,这一辈子值了。”钟茗青说。

图片

图片

如今的倮练村卫生室,早已换了模样: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房屋里,诊疗设备齐全,药品储备充足。两位医生用“精度”与“温度”守护着村民的健康:循证诊断、规范转诊,让医疗服务有了专业支撑;菜地旁问诊、深夜里出诊,让医患关系满是温情。每季度,他们用民族语言开展健康科普与急救培训;为256名高血压患者、43名糖尿病患者建立档案,每月上门随访;对孤寡老人、残疾人,更是上门诊疗、送药上门,让温暖流淌在山村的每个角落。

图片

“精度是底气,温度是共情,两者合一,我们就是基层健康治理的‘神经末梢’。”李大盛的感悟,是两位乡村医生三十年行医路的写照。他们的故事,不是个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无数个“倮练村”,无数像他们一样的乡村医生,扎根基层、默默坚守。

图片

图片

【记者手记】从“老三样”到标准化卫生室,从“半农半医”到专业执业医师,两位村医的三十年,是景谷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乡村医疗事业发展的生动注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这份跨越山海的坚守与热爱,不仅照亮了澜沧江畔的山村,更让健康中国梦的光芒,抵达了最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而那些坚守在乡村的医者,正是这光芒中最温暖、最坚定的底色。

本文来源:景谷发布 记者:适钢 余纪华 谢宇 周雯 杨帆 通讯员:县医共体 薛云峰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重点项目】云景公路改扩建工程进入沥青铺设攻坚收尾阶段
 
Copyright 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普洱市景谷县威远镇大寨树塔路802号 电话:0879-5229786 投稿邮箱:jgtvxinwenbu@126.com
滇ICP备202100632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106 不良信息举报:0879-5229786 投诉举报邮箱:jgxrmtzx@126.com
滇公网安备530824025308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