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辉煌四十年】织密沟通网 联通新时代——从鸿雁传书到即时通讯 40年载景谷信息高速公路跨越记
来源:景谷发布 记者:周晓仙 谢宇 县工信局 时间:2025-11-17 阅读: |
198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成立。四十载春华秋实,回望来时路,从“通讯基本靠吼”的闭塞,到如今5G信号飞入寻常百姓家,景谷的通讯事业完成了一场从“末梢”到“节点”的沧桑巨变,为这片热土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注入了强劲的“信息动能”。
告别“信息孤岛”:从转接电话到全域光网
自治县之初,景谷的通讯条件极为艰苦。“当时县里只有少量电话机,打长途要经过多层转接,等上半天是常事。”一位退休的老邮电职工回忆道。对于散落在崇山峻岭间的村寨,外界消息更是难以传入,一封家书可能要走一个月。
转机始于国家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20世纪90年代,程控电话的普及让景谷实现了电话交换自动化;进入21世纪,移动通信基站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在山乡立起。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宽带中国”“数字云南”等战略的深入推进,景谷迎来了通讯建设的“黄金期”。 点亮“云端”村寨:一条光纤改变一个村庄 位于凤山镇的平寨村,是这场巨变最生动的注脚。过去,这里曾是通讯信号的“盲区”,村民想给在外打工的子女打个电话,得爬上山头寻找微弱的信号。
“以前卖菠萝,除了就地摆摊就只能靠拖拉机运到县城里去,价格还常被压得很低。”凤山镇平寨村村民李家进感慨道。后来,随着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的落地,光纤宽带和4G基站覆盖了整个村子。
网络一通,天地宽。村民们不仅随时能与远方亲人视频通话,更搭上了电商的快车。返乡创业青年“菠萝西施”施天英成立了合作社,通过直播带货,将村里的菠萝、果干、蜂蜜等特产直接销往全国,价格翻了几番。“现在鼠标一点,订单就来了,再也不用为销路发愁了。”施天英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孩子们则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享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学资源。平寨村也一跃成为拥抱数字经济的“弄潮儿”。 赋能千行百业:通讯升级激活发展新引擎
通讯基础设施的完善,极大地赋能了景谷的特色产业。在永平镇的现代化花卉种植园,“大棚宝”智能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光照,数据通过5G网络回传,指导农户进行精准灌溉和施肥,同时提供市场信息、测算产量、给出采摘建议,极大地减轻了种植户的工作量。在民乐镇秧塔大白茶政府公共仓内,茶联体系统实时监测温湿度,区块链记录仓储轨迹,实现出入库“步步留痕”,以数字化手段为当地白茶产业注入新活力。
据统计,截至目前,景谷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已实现光纤宽带和4G网络100%覆盖,5G网络已在城区、周边村寨及乡(镇)中心区域规模部署。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100%,宽带用户从无到有,已达数万户。昔日制约发展的通讯短板,已锻造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 迈向“万物互联”:数字景谷描绘新蓝图
站在40周年的新起点上,景谷对未来的通讯发展有着更宏伟的蓝图。县工信局副局长刀加林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5G网络的深度覆盖和千兆光网升级,积极布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通讯技术更好地融入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各个领域,全力建设‘数字景谷’,让各族人民在信息化的道路上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景谷的通讯变迁,如同一部浓缩的信息化发展史。从鸿雁传书到即时通讯,从信息闭塞到万物互联,一根根光缆、一座座基站,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连接起希望与未来,为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振兴之路铺就了坚实的信息高速公路。 |
| 本文来源:景谷发布 记者:周晓仙 谢宇 县工信局 |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平安景谷】景谷公安:“四个提升”夯实秋冬季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根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