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景谷的苍翠林海间,一枚枚饱满的茯苓正破土而出。这颗被称作“白色黄金”的林下“金疙瘩”,正凭借规范发展的强劲动能,成为打开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经营,从粗放管理到标准生产,景谷茯苓产业的蜕变,正是“一群人同心、一条心实干、一件事深耕”的生动注脚。 

——专班领航聚合力:从“小散弱”到“体系化” 曾经的景谷茯苓产业面临“小散弱”困境——种植分散、技术失范、销路不稳,升级之路阻碍重重。为破解难题,景谷高位统筹,成立茯苓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出台《进一步规范茯苓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构建“一个产业一个专班”的推进机制。2024年6月,茯苓产业联盟与产业协会相继成立,打通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堵点,形成“政府引导、协会协调、市场运作”的合力格局。监管部门主动靠前,常态化开展专项检查,对全县生产企业、经营门店规范指导;通过“加盟龙头企业”模式推动33家菌种企业合法经营,完成139家经营主体备案,从源头筑牢品质防线。“合法合规、规范发展”,已成为景谷茯苓从业者的共同遵循。 

——政企联动强根基: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富” “以前自己种茯苓,菌种没保障,卖价也悬乎;现在跟着企业和协会干,心里踏实多了!”半坡乡曼伞村村民的话,道出众多种植户的心声。景谷积极推广“基层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产业从“一家一户”向集约化转型——曼伞村集体经济创办的云茯苓农业有限公司,用好20万元集体资金,实行“四统一”机制(统一供菌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购),以高于市场价0.5元/斤的价格收购,2024年带动212.8亩规范种植,实现农户增收25万元、村集体增收10万元,提供务工岗位300余人次。国有林场茯苓仿生栽培示范基地里,李子平团队创新采用“良种+良法+精细化管理”模式,利用思茅松伐区剩余物作基质,108亩基地两茬采收产值达130余万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此外,景谷与云南省农科院、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白药集团深度合作,开展菌种纯化、关键技术攻关;依托省级中药材技能培训专项行动,全年培训从业者超1000人次,补齐技术短板。 

——品牌增效拓路径:从“土特产”到“金名片” 2024年11月,“景谷茯苓”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公共标识正式启用,这枚“金字招牌”让市场认可度显著提升。依托品牌优势,景谷与云南白药集团签订茯苓交易市场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产业向专业化、品牌化跃升。2025年,全县茯苓种植面积达2万亩,产量超4万吨,成为云南省重要的茯苓原产地和贸易集散地。当地企业加速精深加工布局,从传统药材延伸至药食同源领域——茯苓月饼、茯苓面条等创新产品陆续上市,让“林海珍宝”走进日常消费场景,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产业协会正持续完善种植、生产、加工全链条标准,挖掘本土优质菌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从政策制定者到一线种植户,从科研专家到企业经营者,景谷人以“一条心”的信念深耕茯苓产业。如今,这枚承载希望的“金疙瘩”,正让山区农户共享发展红利,在规范发展的道路上书写着“茯”地生金的共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