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辉煌四十年】与自治县共成长:永平糖厂四十年,见证景谷“甜蜜”跃迁
来源:景谷发布 记者:曹明星 周洁 通讯员:永平镇 邱海艳 时间:2025-09-22 阅读: |
202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迎来成立四十周年。在永平镇西郊,一座与自治县同年奠基的老厂——永平白糖厂,正以日处理3000吨甘蔗的现代化产能,吞吐万亩蔗海。这座与景谷共同成长的糖厂,也迎来了自己的“不惑之年”。 从1985年破土动工到如今机器轰鸣,永平糖厂不仅是景谷蔗糖产业的“压舱石”,更串联起三位“蔗糖人”的命运:在车间坚守一辈子的老职工刘世宗、见证产业起伏的老厂长刘正昌、用双手种出“甜蜜”的蔗农陶明祥。他们的故事,成为自治县四十年蔗糖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艰难起步|刘世宗:“糖厂就像我的孩子” “1987年2月,永平糖厂第一次试榨,白砂糖像瀑布一样流出来,工友们激动得不得了。”67岁的刘世宗谈起四十年前的场景,眼里依然有光。 作为糖厂第一代职工,他亲历了产业起步的艰辛。1985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刚成立时,全县只有5个日处理几十吨的红糖小作坊,甘蔗总产量仅8.788万吨。为推进“甜蜜事业”规模化,当年2月,县委、县政府投资1835万元筹建永平白糖厂。刚从部队退伍的刘世宗进入糖厂,月工资45元。 “那时每天入榨量才800吨,全镇3万吨甘蔗要榨两个月。老百姓种蔗都是一亩两亩,平均单产2吨,每吨才60多块钱,种10多亩就算大户了。”他说。 四十年间,他亲历糖厂四次技改:从800吨到1500吨,再到2000吨、2500吨,直至如今3000吨。他也在这里完成人生大事——娶妻、生子。妻子同样退休于糖厂,2024年,儿子刘伟也接过他的班,成为新一代技术员。“糖厂就像我另一个孩子,”他望着厂区感慨,“我是一步步、一天天看着它长大的。” 守住根基|刘正昌:一颗“糖心”,牵挂民生 1988年,刘正昌从制糖专业毕业,背着行李走进永平糖厂,从技术员一路做到厂长,亲历蔗糖产业的黄金时期与艰难岁月。 “那时候,糖厂一发蔗款,永平镇上的商铺就忙起来了。”他回忆,老百姓拿到钱,“交学费、盖砖房、娶媳妇”,蔗款流动处,希望也在生长。“土坯房变砖房、摩托车越来越多——都是糖厂带来的变化。” 2005年糖厂改制,他虽离开岗位,却始终心系“甜蜜事业”。2017年产业陷入困境,县委、县政府果断重组并引进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看到新公司投入2000多万更新设备、引入智能系统,他倍感欣慰。“我吃的是糖饭、穿的是糖衣,虽然离开了,却始终怕这个产业退出舞台。现在,放心了。”刘正昌说。 新蔗农|陶明祥:从“人挖肩扛”到“无人机种蔗” 在永平镇迁毛村,四十多岁的陶明祥已有二十六年种蔗经历。1999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甘蔗种植的接力棒,亲历锄头开沟、肩扛甘蔗、背负喷雾机打药等每一个传统环节。“八九个人忙一早上,只能装二十吨甘蔗。又累又耗钱,成本高得吓人。”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推广,他迅速成为永平镇甘蔗产业现代化的“代言人”。2025年,陶明祥的种植面积已扩大至1086亩,家中配备了两台夹机、一台挖机和一架无人机。“现在用夹机,一天轻松装运一百多吨,成本从每吨几十元降到二十元;无人机打药,一亩只需三十八元,一天作业三百多亩,效率提高百倍。”妻子陶美英笑着补充:“从前种蔗太苦,想起来都怕。如今靠机器,越干越有盼头!” 2024/2025榨季,陶明祥交售甘蔗4800多吨,毛收入227.48万元,纯利润近70万元。2025/2026榨季,他预计入榨甘蔗7000吨,毛收入有望突破320万元,还计划新植300多亩秋甘蔗。“现在种蔗有良种补贴,糖厂还派技术员上门指导,越来越划算。”他指着自家的楼房感慨:“这房子,就是一根一根甘蔗‘种’出来的。” 四十年跨越:从“小作坊”到“全产业链”的“甜蜜蜕变” 三位“蔗糖人”的故事背后,是景谷蔗糖产业四十年的深刻蝶变。 景谷蔗糖早有渊源:清代形成商品规模,民国“小盒子糖”远销边境,但长期停留在土法生产。1954年,全县红糖产量仅43吨;1984年,钟山白糖厂投产,结束景谷依赖外调白糖的历史;1987年永平糖厂投产后,才真正步入规模化发展。 如今,景谷蔗糖产业已实现全方位跨越:从1985年全县8.788万吨甘蔗产量,到2024/2025榨季65.2万吨入榨量;从5个小红糖厂,到拥有永平分公司(日处理3000吨)、钟山分公司(日处理1850吨)的现代化糖业集团;从单纯制糖,到构建“种植—制糖—蔗渣造纸—滤泥制有机肥”的生态闭环,还在推进蔗渣模塑可降解餐具项目,真正实现一根甘蔗“吃干榨尽”。 科技赋能让产业更有底气。景谷深化与省农科院“院县合作”,推广云蔗08/1609等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超95%;2024/2025榨季“飞防”作业超9.1万亩,机械化深翻种植7万亩,亩均产量达4.9吨,个别地块甚至突破12吨。出糖率13.4%,创历史新高。 这份“甜蜜”更成了乡村振兴的引擎。2024/2025榨季,景谷蔗糖产业实现农业产值3.88亿元,工业产值5亿元,上缴税金3500万元;支付蔗款3.71亿元,带动310人直接就业,蔗农户均收入达4.5万元。在勐班乡迁岗村,曾经交通不便的山区村落靠甘蔗产业创收460万元,蔗农户均收入超3万元,成了乡村振兴“样板村”。 站在四十周年的新起点,景谷洋浦南华糖业有限公司永平分公司总经理范应福提出更清晰的目标:“下一步要加强蔗农技术培训,推广标准化种植,把平均单产提升到6吨,日处理能力先达4500吨,最终实现5000吨,年入榨70万吨!” 四十年奋进:蔗香深处的传承与呼唤 2025年的景谷,20.6万亩蔗浪在微风中翻涌,新植蔗与宿根蔗交错延展,如同一幅绿意盎然的产业长卷,娓娓道来四十年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从零起步,由弱到强,景谷蔗糖产业不仅改写了山区农业的发展轨迹,更成为乡村振兴中一抹浓重的“甜蜜底色”。 四十年风雨蔗路,甜透了百姓的生活,也甜进了一代代“糖人”的心里。景谷洋浦南华糖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钟山分公司总经理张俊,至今仍清晰记得1993年刚进厂时的情景:“那时候糖厂周边还是一片稻田,下班的路黑黢黢的,全厂三百多人吃住都在厂区,特别热闹,像一个大家庭。” 如今,糖厂早已被城市拥抱,规模、设备、技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以前熬一吨糖要用九吨多甘蔗,现在只要七吨半;甘蔗单产从不到三吨提高到近五吨。”更令他自豪的是,产业链不断延伸,实现了“一根甘蔗吃干榨尽”:蔗渣造纸、糖蜜做酒精、滤泥还田,额外创造效益上亿元。 四十年并非一帆风顺。经历改制、重组和市场震荡,景谷糖业不仅没有倒下,反而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兴旺。张俊感慨:“靠的是什么?是一任接一任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的引领,是一代又一代蔗农像守护家业一样守护糖厂!” 过去,坝区群众常说“读书靠甘蔗、盖房靠甘蔗”;如今,甘蔗产业走进山区、半山区,依然是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订单农业让蔗农种得放心、卖得安心,大户种植规模最高达到六千吨,五百吨以上的种植户占了四成——“这在我们当年,想都不敢想。” 回望四十年,景谷甘蔗产量增长百倍,蔗农收入增长近千倍,年税收突破四千万元。成就令人自豪,但奋斗从未止步。下一步,景谷蔗糖产业将朝着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推动年入榨量突破100万吨,最终实现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0亿元的战略目标迈进。 张俊向年轻人发出深情呼唤:“小小甘蔗甜又甜,扎根景谷四十年——甜蜜事业要传承,要靠现代年轻人!” 这片蔗海不仅承载着产业的希望,更映射出清晰的发展蓝图:2025/2026榨季,预计实现入榨甘蔗84万吨,生产白砂糖11.2万吨,支付蔗款3.95亿元,完成工业产值6.2亿元,贡献税收4000万元。 微风拂过,蔗涛阵阵,糖香绵延。这香气中,浸润着四十年的耕耘与坚守,承载着无数人的汗水与期盼,更飘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明天。景谷,正以坚定的信念和坚实的脚步,在蔗糖产业的甜蜜事业中,继续酿造生活的甘甜、未来的希望。 |
本文来源:景谷发布 记者:曹明星 周洁 通讯员:永平镇 邱海艳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美丽县城】从“局部亮”到“全域亮”,景谷路灯托管服务惠及万千居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