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辉煌四十年】四十载风华蝶变:解码景谷县城的时代跃迁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县住建局 部分图片拍摄:适树林(已故) 时间:2025-09-16 阅读: |
四十年,于历史长河不过白驹过隙,于景谷县城却是一段从“小城旧貌”到“宜居新城”的壮阔征程。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秉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在住房保障、基础设施、生态绿化、城市治理与行政执法等领域持续深耕,让每一处变迁都浸润着“以人为本”的温度,每一步发展都凝结着“追求卓越”的印记。 规划引领:从“无序扩张”到“科学布局”,锚定城市发展航向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40年前的景谷县城,规模狭小、道路狭窄、设施匮乏,城市建设多呈“无序蔓延”状态;40年间,景谷县始终将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总蓝图”,从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到后续多轮城市规划迭代升级,城市的战略定位日益清晰,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实现了从“小县城”到“品质城”的能级跃升。 城市规模大幅扩容。县城建成区面积从1985年1.5平方公里扩展至2025年的9.5平方公里,扩大了6.3倍,为产业发展、人口集聚预留充足空间,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路网密度显著提升。县城区道路总里程达86.2公里,城乡路网互联互通水平持续增强,主次干道衔接顺畅,支路街巷通达便捷,人均道路面积达24.2平方米,路网通达性与通行效率显著提升。 城市品牌成色更足。凭借扎实的城市建设与治理成效,景谷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云南省美丽县城”“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先进县”等荣誉称号,成为滇西南地区宜居城市的典型代表,城市影响力与美誉度持续提升。 划行规市有序推进。40年前,城区商业资源匮乏、业态布局无序,仅有“威远大市场”支撑日常供需,建材、农贸、小商品等经营混杂一处,群众买建材要找摊点、买生鲜得跑街巷,采购费时又费力;如今围绕 “便民、规范、高效” 原则,对城区商业业态进行科学规划,通过集中布局建材、餐饮、小商品等业态,打造专业化市场街区。先后规划建设“江东建材城”“五交化建材城”(建材专业市场)、“响水农贸市场”“威远大市场”(标准化农贸市场)和“白龙步行街”(特色商业街区),既彻底改变过去 “散、乱、杂”的经营现状,规范了市场秩序,又让群众在对应街区就能一站式购齐所需,真正形成 “商业有序、市民便利” 的双赢局面。 住房保障:从“安居难”到“住得好”,筑牢民生幸福底色 住房是民生之基,四十年间,景谷始终聚焦“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目标,以“绣花功夫”织密住房保障网,书写了一部“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民生改善史。 老旧小区改造,让“老房子”焕新颜。针对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功能配套不足等“顽疾”,景谷对城区道路、公厕、停车场、排水系统、管线(水、电、气、通讯)等进行全面升级,并同步完善社区养老、托育、便民超市等周边配套设施。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完成63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6607户居民,让“旧小区”承载“新生活”,老居民收获“新幸福”。 公租房建设,为“困难群体”遮风雨。通过创新探索“政府引导、社区主导、党建引领、居民参与”的“公房社管”新模式,形成政府负责建设与政策支持、社区牵头日常管理、党组织发挥凝聚力、居民参与议事决策的协同机制。累计投入5.4亿元,建成公租房3773套(建成区),总面积达18.39万平方米,帮助5261户中低收入群体、新就业职工及外来务工人员解决住房难题,切实让更多群众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 房地产发展,让“宜居梦”照进现实。房地产从无到有,40年前景谷还没有房地产开发概念,民居大多以低矮的土坯房、砖木结构房为主,房屋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2005年白龙公园春天国际项目开发建设,开启了景谷商业房地产发展的新篇章。从最初的简单住宅楼建设,逐步向规模化、品质化方向发展,历经多年深耕,截至目前,全县已有69个房地产开发项目,总投资64.56亿元,拉动投资近百亿元,总开发预售面积165.54万平方米,形成规模大小不一、层次多样、改善和刚需并存的房地产开发业态。如今,现代化住宅小区(如“翰林府邸”“公园世家”“盛景湾一期”)遍布城区,电梯、地下停车场、健身广场、儿童游乐区、绿化景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部分小区引入智慧物业系统,实现“刷脸入户”“线上报修”,从“有房住” 到 “住得好”的跨越已然实现。 居住空间大扩容,民生幸福节节高。40年前景谷县居民人均居住不足13平方米,几代人挤在狭小空间,家具杂物堆积、活动空间受限成为常态,“住得下”都是难题。如今,通过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体系,全县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提升至37平方米。从“挤着住”到“宽敞住”,从“勉强栖身”到“舒适安居”,人均居住面积的显著增长,不仅意味着物理空间的扩容,更通过完整社区建设、适老化改造等举措,实现了居住品质的全面提升,让民生幸福指数在“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实践中持续攀升。 基础设施:从“瓶颈制约”到“畅通便捷”,撑起城市发展骨架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血脉”,四十年间,景谷持续打破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的发展瓶颈,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交通路网:从“窄路泥道”到“立体畅通”。过去,县城仅“文明路”“白龙路”等少数水泥路为主干道,无路灯,雨天泥泞;如今,“城区主次支网联动、跨江通道贯通”交通格局全面成型,交通便捷度大幅提升。城区道路提质:建成提升“将军路”“响水路”等主干路,“纵四路”“纵五路”等次干路,主干道达29.98公里,次干道33.37公里、支路8.36公里、街坊路14.23公里,配套LED路灯、非机动车道、彩色人行道及交通信号灯,通行能力与安全性显著增强;背街小巷全部硬化,彻底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跨江通道完善:“景谷大桥”“威远江大桥”“勐卧大桥”等5座桥梁先后落成,成功打通威远江两岸交通壁垒,从 “江东” 到 “江西”的通勤时间缩短至5分钟内,有效缓解跨江交通压力。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便利了居民日常出行,更推动了两岸商业、居住、公共服务资源的联动共享,为县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能源水利:从“短缺不稳”到“保障有力”。40年前,景谷县城常因电力供应不足拉闸限电,居民夜晚需靠煤油灯应急;供水管道多为老旧铸铁管,漏损严重,部分区域“白天没水、晚上来水”,用水难题困扰群众生活。如今,能源水利保障能力实现飞跃,彻底告别“缺电少水时代”。电力供应稳定:景谷县城建成“220千伏东那变电站”“110千伏团结变电站”“110千伏南景变电站”和“35千伏西郊变电站”,实现城区多回路“手拉手”供电,城区停电“零感知”,进一步构建了“主网坚强、配网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以更高水平服务景谷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用电需求。供水能力提升:新修“景谷第三水厂”,日供水能力达19000立方,较原水厂扩容3倍以上;供水管道长度达94.83公里,实现城区居民区、商业区、产业园区供水全覆盖,“用水难”“水质差”成为历史。排水防涝改善:全面改造县城排水管网,排水管网长度达136.6公里,建成1处日处理能力2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既有效解决雨季内涝问题(近5年无重大内涝事件),又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保护威远江流域生态环境。 亮化工程:从“暗夜无光”到“璀璨炫丽”。40年前,景谷照明条件简陋,全县路灯不足150盏且仅集中于少数主干道,灯具功率低、光线昏黄,背街小巷、公园绿地等区域长期处于 “照明真空”,居民夜晚出行依赖手电筒,安全与生活需求难满足,县城夜晚寂静漆黑。如今,随着民生重视与城市建设推进,亮化工程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实现功能升级,更兼具颜值提升——全城区累计安装路灯灯杆3175根、灯12166盏、楼宇亮化331栋,照明设施从主干道到小巷弄、从公园广场到江河沿岸“无死角覆盖”;对“将军路”“响水路”等主干道更换LED路灯,驱动电源及镇流器焕新,照明效率较以前提升3倍;打造“威远江沿岸夜景带”,江堤护栏装灯带、跨江大桥(景谷大桥、勐卧大桥、三棵树大桥)设特色灯光,夜晚灯光映江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网红地”;公园、广场配套景观灯、草坪灯,延长夜间休闲时间,带动周边夜间消费,彻底改写“暗夜无光”历史,让城市夜晚真正 “亮起来、美起来、活起来”。 城市绿化:从“零星绿植”到“城在绿中”,绘就生态宜居画卷 四十年间,景谷始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让“绿色”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打造“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环境。 公园绿地,从“一处独苗”到“全域覆盖”。过去,景谷县城仅有“白龙公园”一处核心绿地,面积不足10亩,设施简陋,居民健身、游玩选择有限;如今,公共绿地遍布城区,成为群众享受自然、休闲娱乐的“幸福空间”。大型公园建设:建成和提升“滨河公园”“大白茶主题公园”“白龙公园”“文体中心”等23处公共绿地,总面积超92.78公顷。其中,“滨河公园”沿威远江修建,种植垂柳、云南松、蓝花楹等本土植物,配套步行栈道、亲水平台、观景亭,是居民晨练、晚游、亲子活动的首选地;“文体中心”融合运动与休闲功能,设有露天舞台、健身器材区、篮球场、陀螺场、排球场、游泳馆等,成为“活力景谷”的展示窗口。绿地服务半径优化:通过“大公园+社区口袋公园+街头绿地”的布局模式,实现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高达98.48%,居民出门步行10分钟内即可抵达绿地,真正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城区绿化,从“见缝插绿”到“系统造绿”。景谷摒弃“零散绿化”模式,通过“系统造绿”推动城市生态升级,推动城区绿化向“系统、连片、景观化”转型,构建“道路绿廊+社区绿岛+周边绿带”的全域生态体系。道路绿化提质:主干道两侧种植香樟、紫薇、凤凰木等景观树种,形成“一路一景”的道路绿化景观(如“响水路种植香樟”“滨河路种植凤凰木”);城区林荫路绿化覆盖率达74.5%,实现“夏有荫、冬透阳”,兼具生态与景观价值。社区绿化普及:绿色理念融入生活细节,通过拆墙透绿改造,小区、单位庭院绿化率达35%以上,新建小区严格落实30%绿地率标准;建成12.2公里城市绿道,串联公园、社区、商圈,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1.58公里。绿化面积跃升:40年前,县城绿化覆盖率不足20%;如今,绿化覆盖率大幅提升至4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84平方米,城区绿化面积达381.61公顷,宛如一片“绿色海洋”,居民在这里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尽情享受生态绿化带来的美好生活。 城市治理:从“粗放低效”到“精细智能”,提升城市治理温度 城市发展,“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四十年间,景谷县城的市政服务与城市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服务”,从“人工巡查”升级为“智能治理”,让城市治理更有精度、更有温度。 市政服务,从“滞后维修”到“主动管护”的转型。聚焦基础设施“建管并重”,健全完善“日常巡查+定期维护+应急处置”的市政管护机制,实现市政服务全周期管理。设施维护常态化:组建专业市政管护队伍,对城区道路、路灯、下水道、公厕等设施开展每日巡查,发现路面破损、路灯故障、管道堵塞等问题,24小时内响应处置;每年定期对供水管道、排水管网进行检修维护,减少故障发生率。应急处置有速度:建立市政服务30分钟应急响应体系,遇到暴雨内涝、管道爆裂、道路塌陷等突发情况,管护队伍30分钟内抵达现场处置。近年汛期,纸厂一区出现大量积水,应急队伍连夜排水疏通,避免了城区内涝,有效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便民设施,从“稀缺不足”到“全域覆盖”。景谷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城区织密便民服务网络,让“便利”触手可及。便民服务点遍布:在商圈(如:财富广场)、公园(如:滨河公园)、公交站点(如:汽车客运站门口)等人员密集区域,设置“便民服务角”,配备便民座椅、洗手台、吸烟亭、城市管理值守亭等,让群众在出行中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公厕提质升级:累计新建、改造标准化公厕29座,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专人保洁、24小时供水、无障碍设施配套”,解决了群众“找厕难、如厕差”的问题;文化广场惠民:结合景谷多民族聚居特色,建成傣族广场、彝族广场、文体中心广场、勐卧双塔广场、孔雀广场5个主题文化广场。广场内不仅配备健身器材、休闲长廊,还设置民族文化展示墙(绘制傣族织锦、彝族刺绣图案),成为群众跳广场舞、开展文艺活动、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每年春节、泼水节、火把节等节日,广场上还会举办民族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城市管理,从“人工巡查”到“智慧赋能”。过去,县城管理依赖“城管队员步行巡查”,占道经营、垃圾乱堆、违章停车等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处置,效率低下;如今,“智慧城管”让城市管理更高效、更精准。提升问题发现能力:不再依赖单一的人工巡查,而是依托信访12345平台、云南省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同创共建微信群等渠道,多方面收集城市管理存在问题,对发现的占道经营、垃圾清运、油烟污染扰民、乱堆乱放等问题,第一时间派单给责任队员处置,问题解决效率提升60%,实现“问题早发现、处置早到位”。网格化治理精准服务:将城区划分为6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2名兼职协管员,负责环境卫生监督、矛盾纠纷调解、政策宣传、民生诉求收集等工作,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2024年网格内问题化解率达98%。智慧设施支撑长效管理:对322名环卫工人作业实施动态监管,开展常态化保洁工作,覆盖城区主次干道、公园广场、居民小区等公共区域,确保卫生清扫、垃圾清运等工作不间断;投放960个分类垃圾桶(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四类),建成1处垃圾中转站,推行“上门收集+定点投放+日产日清”的垃圾处理模式,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环境整洁度显著提升,群众生活环境更舒适。 行政执法:从“简单管理”到“柔性执法”,彰显法治文明温度 行政执法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四十年间,景谷县城的行政执法从“重处罚、轻服务”转向“服务为先、教育为主”,让法治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执法理念,从“刚性管控”到“柔性服务”。过去,执法多以“罚款、取缔”为主要手段,容易引发群众抵触情绪,甚至产生矛盾冲突;如今,“柔性执法”成为主流,以教育引导代替强制处罚,化解执法矛盾。推行“721工作法”:秉持城市管理“721工作法”理念,即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针对临时占道经营、乱堆乱放、未按规定投放垃圾等城市管理常见问题,执法人员优先提供主动服务。如对于初次临时占道经营的小商贩,执法人员不是直接处罚,而是帮助其寻找合适的经营场所,并耐心讲解城市管理规定;对于多次提醒仍不改正的,采取管理手段,如警告、责令限期整改等;只有对那些屡教不改、情节严重的行为,才采取执法手段进行处罚。“721工作法”的有效实施,使群众抵触情绪明显减少,城市管理工作开展更为顺畅。强化法律宣传:联合社区、学校、商户协会开展“法律宣传进小区、进商户、进校园”活动,通过发放《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管理执法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宣传手册、现场答疑等形式,年均开展宣传活动6场,覆盖群众1万余人次,提升群众法治意识,从源头减少违法违规行为。 执法效能,从“单一执法”到“联合共治”。针对市容环境、市场监管、交通秩序等跨部门问题,景谷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联合执法+群众参与”的治理模式,提升执法效能。建立联合机制:组建“城管+市监+公安+交通+生态环境”联合执法队伍,每月开展2次联合巡查,每季度开展1次集中整治行动,重点解决“占道经营”“无证摊贩”“乱堆乱放”“油烟扰民”等跨领域问题,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2024年联合执法累计解决疑难问题60余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开通“12345”市民热线(城市管理专线),在“景谷发布”微信公众号设立线上举报平台,群众可通过“电话+图文+视频”方式举报城市管理问题,执法部门承诺“24小时内响应、3个工作日内办结、办结后回访”,群众举报问题办结率达98%,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 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砥砺前行。景谷县城的变迁,不仅是建筑的更新、道路的拓宽,更是民生的改善、文明的提升;不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张,更是治理能力的跃升。从“生存型”城市到“品质型”城市,景谷用四十年时间,书写了一部“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答卷。未来,这座镶嵌在滇西南的小城,必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焕新,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
本文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县住建局 部分图片拍摄:适树林(已故)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景谷:阡陌变通途 益路看振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