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辉煌四十年】景谷:深耕水利四十载,泽润一方百姓情
来源:景谷发布 记者:李妍 杨永见 县水务局 时间:2025-09-12 阅读: |
一条条水渠通向田间,一座座堤坝守护安澜,一股股净水流进千家万户,一项项水利工程正在加速推进……40年来,景谷县的水务工作者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水利事业的壮丽篇章。目前共建成中型水库5座,小(1)型水库17座,小(2)型水库58座,坝塘67座,总库容19985.32万立方米。这是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成立40年来坚持以民生水利和安全水利为导向,大力推进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结出的硕果。 40 第一篇章:重点水利工程 重点水利工程助力景谷经济社会发展。景谷地处滇西南无量山脉西南侧,澜沧江以东,独特的区位、生态优势,造就了景谷水资源大县的底气,景谷水资源总量34.6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达12940立方米。即便如此,景谷也同样面临着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想要水时水不够,不想要水时水太多的难题。如何改变?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科学统筹和坚强领导下,从未停止思考、探索和实践的景谷,以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将这一难题破解,并取得了更多发展为景谷、实惠为民生的实效。 开端——始于景谷河水库工程。景谷河水库的建设堪称景谷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水库于1983年9月开工建设,于1990年5月竣工。总投资3438.67万元,总库容5670万m³。这座水库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防洪、城镇供水等多种功能,总灌溉面积5.8万亩,为下游8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26530kw,年发电量1亿kw.h左右),提供发电用水。同时承担着下游沿岸1个县城,3个乡镇,10万人,10万亩土地的防汛任务,并为下游城镇及厂矿企业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景谷河水库就像一个巨大的“调节器”,有效调节了区域内的水资源分配,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条件。 奋进——源于功能型水库建设。长期以来,景谷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依托自然资源,做足山水文章,融入文化元素,体现地域特色,以项目为载体,紧紧围绕水利风景区建设、美丽河湖建设逐步开展。昔木水库位于景谷县永平镇,始建于1956年,2003年进行全面除险加固处理,除险加固后水库设计库容2800万立方米,是一座集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人畜饮水为一体的中型水库。昔木河水库不仅在水利功能上表现出色,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也吸引着众多游客。2005年9月被水利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水库型),年接待游客能力可达6多万人次。 40 第二篇章:民生水利发展 民生水利建设带动景谷城乡同步发展。水利是农业产业命脉,水库、塘坝、灌渠、农村饮水工程等农村水利设施,则构成了“三农”的内在血脉。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成立40年来,始终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民生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踏石留印的毅力和勇气,破解了农村安全饮用水、农村水利设施等瓶颈,成为助力景谷城乡同安居、同发展、同奔康的坚强依靠。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灾后重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景谷更是通过民生水利设施的修建、配套和完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铺就了坚实的民生水利后盾。 农村饮水安全更有保障。景谷属于山区半山区县,四十年前,景谷农村基本无饮用水设施,生活用水基本靠井水、溪沟水。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景谷通过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建设,在破解农村饮用水安全难题中取得显著成效。 1998年,凤山镇集镇自来水厂建设完成主要供集镇及芒竜村罩井村民小组、陆家山村民小组部分农户,但由于当时技术有限、资金不足,供水系统并不完善,水质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2016年凤山镇文武水厂开工建设,2019年完成投资1553.84万元投入使用,总调蓄容积达到1810方。目前文武水厂水源为更为稳定的景短箐水库,通过净化消毒处理后向凤山集镇区及文海村、平寨村和芒竜村三个村委会18个村民小组6800人供水,覆盖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71%。 景谷镇云盘、团山和景谷三个村委会因缺乏控制性调蓄工程,3079亩农田灌溉困难,饮水主要靠农户自建的水井和引泉设施来满足,其用水保证率低,卫生条件差,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已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豹子洞水库于2019年12月开工,2023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总投资7735.64万元,建成后已解决受水区3079亩农田灌溉及提升3401人和5162头牲畜饮水安全。 “之前,我们用的是小水井社的地面水,在天干的时候会出现季节性缺水,雨季的时候水会浑浊,豹子洞水库建成后,彻底改变我们人畜饮水、农田灌溉等问题。”景谷村景谷街二组村民周健说。 农村水利建设让群众更幸福。“一碗水端不平”是景谷县成立初期的真实写照,水利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十分突出。部分地区水源丰富却缺乏合理利用,而一些偏远山区则长期饱受缺水之苦。每到农作物需水关键期,村民们常常要凌晨排队等水,甚至出现邻里因争水发生矛盾的情况,不仅增加了农户的劳作负担,更直接影响了粮食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制约着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2015至2017年景谷实施了一批小农水项目,共计投入6107.55万元,建成水窖188口,渠道92条,管道28条,水池289座,整治坝塘5座、水塘7座。 “通过实施这些小农水项目,曾经‘有水引不来、引来用不好’的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农作物在关键的需水期能够及时得到灌溉,生长状况明显好转,粮食产量也大幅提高。”县水务局副局长刘世德介绍说。 40 第三篇章:水生态文明建设 管好用好水资源。水丰沛、河流密布;山清水秀、生态优越,是景谷绿色发展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景谷严格执行取水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制度,在开发利用水资源前,按照流域和区域统一制定规划,并进行水资源论证,确保开发利用活动符合主体功能区要求和多种功能综合效益的发挥。同时,景谷还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水资源,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做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四十年来,景谷水土保持工作经历了从局部治理到系统防治、从工程措施到生态修复、从单一效益到综合发展的历史性转变。陆续实施了云海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云南省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普洱市景谷县课乐河小流域、云南省2020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景谷县金力小流域、云南省2021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景谷县龙洞河小流域、2022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景谷县曼转河生态清洁小流域(I期)、2023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景谷县曼转河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Ⅱ期)等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124.55万元,完成治理面积60.36平方公里。这些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大幅提升植被覆盖率,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质量,使得原本容易被冲刷的坡地变得更加稳固。 “河湖长制”工作向有实有效纵深推进。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景谷全县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河长759名,116条河流、77座水库、15座坝塘、25条沟渠纳入管理。景谷辖区内非法养殖网箱、捕捞渔具在全市实现率先清零,共累计拆除非法养殖网箱5296.83亩。积极探索河道采砂监管,县境内所有非法采砂点已于2018年底全部取缔关停。建立“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协作机制,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河长清河行动”常态化规范化,扎实开展“美丽河湖建设”,目前累计建成县级美丽河湖47个,其中市级美丽河湖13个、省级美丽河湖4个。 40 第四篇章:兴利除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面保障 景谷防灾减灾体系日趋完善。2012年,景谷首个河道治理工程落地永平镇,勐戛河永平镇集镇段河道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长7.56公里,治理段河道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2014年,芒旺河勐班乡集镇段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长7.79公里、芒旺河碧安乡集镇段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长3.566公里,威远江县城段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道全长3.924公里陆续开工建设。其中,芒旺河勐班乡集镇段、碧安乡集镇段治理段河道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威远江县城段治理段河道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2012年至今,景谷县共完成4件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总河长22.84公里,工程投资11923万余元,有效保障沿河15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6.6万亩耕地防洪安全。 科学谋划河道治理,守护一方安澜。目前景谷仍有未完成治理的重要河段,通过实地考察研究,纳入《全国中小河流规划》治理景谷县7条中小河流78.07千米,估算投资约3.8亿元;威远江景谷县段也纳入云南省流域规划重点项目,共治理河长27公里,估算投资约1.8亿元,治理起点为河东村景谷河与威远江汇口处,终点为威远镇南景村等伴小组,河道治理将有效保护沿河4.11万人、4.6万亩耕地免受洪水侵袭。 “40年来,景谷水利发展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以解人民缺水之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筑牢全县人民经济社会发展命脉为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景谷水务将牢牢扛起‘水利兴则景谷兴’的责任担当,锚定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大力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以最强的力度、最快的速度和最实的举措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推动景谷水利高质量发展。”县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斌说。 |
本文来源:景谷发布 记者:李妍 杨永见 县水务局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庆祝教师节】县第一幼儿园举行第41个教师节庆祝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