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辉煌四十年】从“心”出发,向“新”而行:景谷教育四十载跨越书写民生幸福答卷
来源:景谷发布 记者:徐昌文 吴昊燃 通讯员:县教体局 周晨 时间:2025-09-05 阅读: |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春华秋实。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成立以来的40年,也是景谷教育浓墨重彩、跨越式发展的四十年。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地位,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历经“普六”“普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阶段,从茅草屋里的复式教学到现代化智慧课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实现了质的飞跃,景谷百姓不出县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美好愿望得以实现。 2025年盛夏,一则消息点燃了滇西南的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全县高考特控线(一本)上线人数达244人,历史性跃居全市九县第一;本科上线率56.1%,职业教育高考本科上线15人,创历史新高。 “今年我考取了心仪学校,感谢县委、县政府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感谢家人的陪伴与支持!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高考优秀学生唐有泽说。 “景谷的教育越来越好,我们为县委、县政府点赞!说起孩子入读高中时,曾质疑、动摇过,是县委、县政府的决心和行动让我们选择了让孩子留在景谷上学。今年孩子高考也上了理想大学,如今回望,当年的选择,对了!”今年高考学生家长代表姜雪莲说。 家长和考生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万千家庭的心声:“景谷教育真变了,变得让人放心、让人骄傲,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我们不用再往外跑了!”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实现了从曾经的“担心外流”到如今“满意留下”的根本性扭转。教育,真正成为了景谷最响亮的品牌、人民最自豪的底气! 解好教育“方程式”,答出民生“满意卷”。社会认可、群众满意!这场震撼人心的华丽转身,正是景谷历届县委、县政府从“人民期盼”出发,以“人民满意”落脚,以四十年筚路蓝缕、接续奋斗为基石,在教育优先发展的康庄大道上,用初心与担当写下的壮丽史诗! 擎旗定向,战略升维铸就民族振兴基石 自治县成立之初,面对起点低、基础薄、人才匮乏的重重困境,县委、县政府毅然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地,举全县之力托举希望。从“两条腿走路”的艰难探索,到“科教兴景”战略的响亮号角,再到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宏伟擘画,教育始终是景谷发展蓝图中最醒目的坐标,是历届班子念兹在兹的“头号工程”。 领导机制迭代强化,责任体系坚如磐石。谋划改革、部署改革、推动变革,建立并持续升级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高规格教育领导机制,将教育质量提升纳入全县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的“硬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县委常委、县政府班子成员人人肩扛重担,挂联学校解难题;乡(镇)党委书记年度述职必述教育,考场变赛场;县人大、县政协常态化视察调研,精准把脉开良方。教育主管部门构建起从局机关穿透至年级班级的“责任闭环”,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党政同责、全域联动、齐抓共管”的磅礴合力,为景谷教育腾飞提供了最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均衡筑基,优质学位革命铺就公平之路 四十年倾情投入,景谷始终将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迫切期盼作为核心使命,持续优化校点布局,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实现了从“有学上”的初步满足到“上好学”的质的飞跃,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城乡每个角落。 科学布局绘就发展宏图。坚定实施“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校和大村集中、幼儿园向村级布点”的科学方略,系统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特别是近十年,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推进高中资源战略性整合,将县二中、县民中高中部并入县一中,实现“高中优质资源县城集聚、分段办学”的战略目标,办学效益显著跃升。县第三小学、县第二幼儿园等一批现代化学校的建成启用,有效破解了城区“大班额”“入园难”的民生痛点,成为惠民利民的暖心工程。 公平底色擦亮民生幸福。投入巨资重启并高标准推进县民中、景谷镇小学迁建等一批历史遗留项目,圆了当地百姓多年的夙愿;彻底解决威远镇江东小学保障房、县二小老旧小区改造等多年“老大难”问题;县二小、县三小全面推行“午托制”,切实为家长减负松绑。通过持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校舍安全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扩建及灾后恢复重建,全县办学条件实现历史性、全域性提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舍总面积从1985年的16万平方米,跨越式增长至2025年的58.81万平方米,增长近2.7倍。与之相伴的是,各类功能室、现代化教学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配备日臻完善。昔日的简陋校舍,如今已被一座座现代化的楼宇所替代,校园环境焕然一新,成为点缀城乡的最美风景线。2015-2025这关键十年,持续投入巨资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塑胶运动场、升级功能室、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育人环境持续向“优质均衡”迈进。 硬件蝶变,跨越发展重塑育人环境 面对有限的财政资源和历史累积的沉重欠账,景谷历届县委、县政府展现出非凡的战略定力和教育情怀,勒紧裤腰带也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推动办学条件实现了从“基本保障”到“优质均衡”的华丽蝶变。累计化解教体系统历史欠账近2亿元,为教育轻装上阵、加速发展扫清了障碍。投入3000万余元,让多个停滞多年的教育基建“烂尾工程”重焕生机,转化为育人沃土。校舍变迁是最直观的见证,从20世纪80年代低矮简陋、风雨飘摇的平房,到如今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教学楼、装备精良的标准实验室、生机勃勃的计算机教室和绿茵如画的塑胶运动场,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抢抓教育信息化浪潮,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建设。从早期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起步,到如今大部分学校建成高标准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和智慧教室。图书、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按高标准足额配备。校园网高速覆盖,多媒体教学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广泛应用,优质教育资源借助“云端”飞入寻常课堂,城乡教育数字鸿沟显著缩小,为边疆学子插上飞向未来的信息翅膀。 强师铸魂,量质齐升激活核心动能 队伍规模与结构实现历史性优化。1985年自治县成立时,全县教职工2179人(含公办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学历合格率普遍较低(高中46.2%、初中16.7%、小学33.3%),高层次人才几近空白。经过四十年持续不懈的努力,至2025年,全县在职在编教职工达2490人,学历层次实现质的飞跃,拥有研究生学历21人,本科学历1933人(占比极高)。更涌现出省级名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0人、骨干教师33人;县级学科带头人106人、骨干教师290人,形成梯次合理、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方阵。 专业活力与职业荣光充分迸发。健全完善县、乡(镇)、学校三级教师培训网络,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教育家精神大力弘扬。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县管校聘”“述评考”等机制,构建“能者上、庸者下”的动态管理体系。近三年打出“引育用留”组合拳成效显著,多渠道引进高素质教育人才406名,为队伍注入源头活水;累计派出34批次400余名骨干教师赴临沧一中等名校沉浸式跟岗学习,开阔视野提升能力;推行城区学校校长“提级管理”和“职级制”改革,调整优化校级班子135名,选派67名校长参加高端研修,提升治校育人水平。同时,持续加大投入,显著提升教师待遇和地位,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日益浓厚。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景谷教育铁军”已然成型,成为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引擎。 质效跃升,人民满意书写时代答卷 各级各类教育实现协调优质发展。1987年普及初等教育,1997年普及六年义务教育,1999年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2017年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高标准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至2025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4.3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10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7.9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1.9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2.66%,均达到或超过省、市平均水平。职业教育在改革中焕发新生,从早期单一农学专业起步,坚持“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到如今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结合本地实际和就业需求,办优办强本土特色专业,推进产教融合;探索建立综合高中试点,推进普职办学互通、学籍互转。2025年县职业高级中学共毕业423人,其中专业生毕业256人,就业率达到100%;参加春季招生考试、职教高考167人,总上线151人(其中本科录取15人),创历史最好成绩,为乡村振兴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特殊教育得到充分保障,随班就读与送教上门相结合,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就学,将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办成县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现特殊教育医疗康复一体化,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两端延伸。 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历史性飞跃。高考成绩是最闪亮的勋章:2025年实现震撼性突破!一本上线244人,雄踞全市九县榜首;本科上线率达56.1%;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达16人;职教高考本科上线15人。这份成绩单,是景谷教育综合实力最有力的证明!中考成绩持续稳居全市前列,2024年优秀生人数跃居全市第一。最令人振奋、最具说服力的变化在于民心所向,初中优质生源选择留在县内就读高中的比例,从2021的37.33%提升至2025年的76.46%! 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 40年艰苦奋斗,不忘初心;40年筚路蓝缕,硕果累累。今天的景谷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本文来源:景谷发布 记者:徐昌文 吴昊燃 通讯员:县教体局 周晨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时光长河中的景谷印记】你好 景谷——用影像镌刻民族团结进步路,共谱繁荣进步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