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入汛以来,威远江上游多次出现强降雨天气,威远江、抱母河水位骤涨,尤其是6月22日受持续强降雨及上游来水叠加影响,威远江流域遭遇40年以来罕见特大洪水,导致凤山镇、威远镇沿江道路桥梁损毁、田地设施被淹、部分农房受损,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但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前瞻视野、科学谋划、有力举措,紧盯威远江重点河段持续有序实施河道治理,实现河道行洪能力提升40%,有力保障凤山集镇、县城区平稳度汛,未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紧盯突出问题,科学谋划定方向 威远江发源于镇沅县里崴朝阳山,于腊撒渡口汇入澜沧江,干流自北向南流至景谷县西南部,在景谷境内长194.3公里。长期以来,受上游设计采砂、群众盲目侵占影响,威远江凤山镇抱母村至储木场段部分河道淤泥沉积、河道狭窄,行洪能力严重衰减。为全面提高威远江河道防汛行洪能力,有效应对极端降雨与洪水挑战,有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县委、县政府始终绷紧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这根弦,立足县域河流水系特点与洪涝灾害历史规律,高标准编制《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明确治理目标、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将威远江凤山镇集镇段、威远江县城段等河道治理工程纳入“十四五”规划实施的重点项目,计划投入2.1亿元实施河道治理。 

——聚焦重点河段,系统施治促通畅 实施河道治理有助于减少洪水灾害,保障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县委、县政府锚定“河道畅、堤防固、隐患消”治理目标,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和加大地方资金投入等方式,系统部署实施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和清淤疏浚工程项目等河道治理工作。威远江凤山镇抱母段,投入95万元,连续2年在进入汛期前开展河道清淤工程,累计清淤长度2.9公里,清淤量达7.5万方,有效降低河床高程近1.5米,大幅拓宽河道断面,有力提升河道行洪能力。威远江凤山镇集镇段,投入2160.78万元,实施堤防和护岸治理,治理河长3.2公里,项目主体于汛期前完工,成功抵御水位暴涨侵袭。威远江县城段,在2018年完成河道治理的基础上,于2024年1至4月,投入250余万元实施河道清淤项目,累计清淤长度2.3公里,平均清淤深度达2.5米,清淤量超14万方,有效拓宽和加深了河道断面,成功防御了6月22日极端暴雨洪水灾害。通过实施一系列河道治理,威远江沿岸群众因灾受损大幅降低,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强化机制建设,联防联控保平安 防汛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大局。每年汛期,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上级决策部署要求,认真执行“1262”预警机制,结合实际制定应急预案,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县、乡(镇)党委、政府负责部署调度责任区域内防汛工作,水利、应急、气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协同联动、相互叫应,各村党总支组建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的防汛应急先锋队,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防汛全系统闭环管理体系,实现全方位排查、全天候巡视、全覆盖调度,有效破解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调度不协调等问题壁垒,以全域联防、多级联动、党群同心的有力举措,切实织密了应急响应“责任网”,筑牢了防汛减灾“安全堤”。 

下一步,景谷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盯防汛关键环节,巩固河道整治成果,完善河道治理长效机制,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扎实做好河道管护和防汛备汛工作,持续提升河道治理水平,为建设平安景谷、美丽景谷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