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茯苓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切实解决农户种植技术难题,近日,景谷县推进茯苓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组织县农科、林草、产业协会及西南林业大学的专家团队深入深山老林,走进茯苓种植户家中和田间地头,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服务,为农户送政策、送技术、送信心。 
面对面交流,倾听农户需求。在种植户杨某家中,专家团队与农户围坐一堂,详细了解今年茯苓种植规模、菌种来源及当前遇到的问题。农户杨某坦言:“去年因菌种质量不稳定,部分地块出苓率低,采挖时还遇到腐烂问题,损失不小。”针对这一情况,专家现场分析原因,指出菌种选择、土壤酸碱度调节及接种时机是关键,并发放《景谷茯苓仿生种植及加工技术规范手册》,鼓励农户通过正规渠道采购菌种,严格规范操作流程。 
手把手指导,破解技术难题。在种植基地,专家团队结合当地地理环境,重点讲解茯苓种植技术要点:在选地与整地时要选择通风向阳、坡度20°-30°的松林坡地,清除杂草碎石,深耕翻土并撒施生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至微酸性(pH5-6);在菌种接种上,示范“段木窖栽法”,强调菌种与松木直径匹配原则,接种时保持温度15-25℃,湿度60%~70%,确保菌丝快速定植;在病虫害防治上,推广“预防为主”理念,指导农户用多菌灵溶液喷洒窖床周边,防范白蚁等虫害,避免使用高毒农药。 
规范备案流程,夯实产业基础。针对农户普遍关心的茯苓种植备案问题,专班工作人员现场演示“线上+线下”备案流程,农户需携带合法的种植原料来源证明、菌种采购凭证等材料,到村级填写《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茯苓种植备案申请表》,经乡镇审核后发放备案号,确保产品可追溯。专家们还特别提醒,“备案管理是保障茯苓品质和销售渠道的重要环节,务必在种植前完成手续。” 
聚焦后期管理,护航稳产增收。针对茯苓生长周期长、管理精细等特点,专家提出要分阶段管理,在发菌期,要保持窖内湿度,雨季及时清沟排水,防止积水烂窖;在结苓期,要定期检查菌丝蔓延情况,发现杂菌感染立即隔离处理;在日常管理中,气温过高、过低时要加盖遮阴网或覆盖稻草、盖土等,避免高温、低温晒伤冻伤菌核。在采挖加工环节,专家团队强调要“看准时机、科学处理”,茯苓表皮呈黄褐色、裂纹停止扩展时为最佳采挖期,需避开阴雨天气;初加工上,专家们还现场演示“分级清洗-蒸煮杀菌-切块晾晒”标准化流程,指导农户使用切片机提升效率;在仓储时,干货含水量需控制在15%以下,密封储存于阴凉干燥处,定期通风防潮。 活动结束后,农户们纷纷表示:“专家讲的技术实在、听得懂、用得上,今年增收更有底气了!”下一步,县推进茯苓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将持续开展“技术跟踪服务”,定期组织回访,建立“农户+专家”微信联络群,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全力推动茯苓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