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特色产业】景谷威远:肉牛产业“犇”腾不息 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来源:威远镇 罗有华 时间:2025-11-12 阅读: |
罗有华 摄 “哞……哞……”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景谷县威远镇新民村芒乃小组的养殖基地里,百余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水牛正低头采食着新鲜的青贮饲料。养殖基地负责人周伸穿梭在牛舍间,仔细查看每一头牛的进食情况,粗糙的手掌抚过牛背,眼神里满是欣慰。
罗树光 摄 “放在十年前,谁敢想咱们村能养出这么金贵的牛,还能带动这么多人挣钱!”周伸感慨道,新民村的养牛史,曾长期停留在“散养几头、自给自足”的阶段,“以前养的都是本地土黄牛、水牛,规模小,基本是放养,经济效益不好。”
周杭 摄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近年来,威远镇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省、市、县推动肉牛产业发展机遇,将肉牛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重要产业来培育,鼓励养殖户引进优良品种、转变养殖方式,让周伸等一众养殖户看到了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2016年,在县农科局和镇党委、政府的鼓励引导下,周伸联合县内部分养殖户,注资1000万元建立了景谷云山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启了抱团发展、规模化养殖之路。
周杭 摄 “刚开始缺乏经验,心里没底,只养了36头本地黄牛。”周伸回忆道,那段时间他天天都往牛圈跑,每天观察牛的生长状况,从圈舍清理、饲草准备,到疫病防治、牛犊繁育,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悉心照料下,首批黄牛不仅全部健康成长出栏,生长周期还比传统放养缩短了近3个月,出栏时每头纯收入比以往散养模式高出1000多元。
周杭 摄 尝到甜头后,周伸的信心更足了,他果断扩大了养殖规模,并引进了新品种牛。如今,其养殖基地肉牛存栏量已达130余头,其中西门塔尔牛40多头,每年稳定出栏20~30头。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农户参与到肉牛养殖中来,不少农户靠着养牛盖起了新房、买了新车。2022年,新民村被列为景谷县肉牛产业发展10个重点村之一。目前,新民村共有98户农户从事肉牛养殖产业,其中养殖规模在10头以上的有26家,50头以上的8家,全村肉牛存栏量达1700余头。
罗有华 摄 周伸和新民村的肉牛养殖只是威远镇牛产业富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威远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将牛产业作为强农富农的重点产业来培育,目前,全镇肉牛存栏达1.27万头,培育养殖合作社3家、规模化养殖场(大户)28 户,2025年已出栏4200余头,预估年产值达4600万元。
罗有华 摄 肉牛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养殖户腰包鼓了起来,更让周边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以前农闲时只能在家闲着,现在在养殖基地务工,负责种牛草、喂牛、打扫牛舍卫生等,一个月能挣3000块钱,还不耽误照顾家里。”周伸的养殖场里,村民李大姐一边加工青贮饲料,一边笑着说道,和她一起在养殖场务工的村民还有3人。
周杭 摄 依托肉牛产业,威远镇还积极发展牧草种植,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让肉牛产业“牵”出增收致富新门路。目前,全镇巨菌草等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从土地翻耕、田间管理到收割运输、加工储藏,都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大量就近务工增收的机会。同时,威远镇还积极推进粮改饲项目,全面推广全株青贮玉米饲喂技术,推动种植业与畜牧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2025年,全镇青贮玉米种植面积1050余亩,亩产量5.1吨,亩产值1100元左右,不仅为肉牛养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周杭 摄 下一步,威远镇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持续优化“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提升养殖技术水平,推动产业从养殖向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让肉牛产业真正成为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让“牛经济”在广袤乡村“犇”腾不息。 |
| 本文来源:威远镇 罗有华 |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乡村振兴】凤山镇文折村:喜算“增收账”,拓展“致富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