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乡村振兴】景谷镇:沪滇协作结硕果 茶马古道谱振兴乐章
来源:景谷镇 王宗晨 时间:2025-11-12 阅读: |
景谷镇,作为普洱茶核心原产地与主产区之一,这个常住人口1.3万余人的小镇,曾因“以路为市”的粗放交易模式制约发展。如今,随着沪滇协作项目的落地生根,标准化交易市场拔地而起,光伏板在大棚顶熠熠生辉,“万担茶叶之乡”正通过沪滇协作的深度融合,奏响乡村振兴的奋进乐章。
景谷镇茶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与主产区之一,更曾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享有“万担茶叶之乡”的美誉。全镇现有茶园面积5.9万亩,获得有机认证的茶园约3.18万亩,镇内涉茶市场主体共1032家,镇内年出产茶叶3000吨以上,年产值达3.6亿元以上。全镇涉茶市场主体共计1032家,强大的产业基础催生了活跃的市场主体。茶叶年产量超3000吨,综合年产值突破3.6亿元。然而,在2020年之前,繁荣的交易缺乏规范场所,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阻碍交通,也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以前赶集全靠路边摆摊,遇上下雨就得收摊,现在市场里有固定摊位,再也不怕风吹雨淋!”景谷镇搬迁户李大姐的感慨,道出了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长期以来,景谷镇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现象普遍,不仅阻碍交通、存在安全隐患,更制约了农产品标准化销售和品牌化发展。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后,搬迁群众面临“稳得住、能致富”的现实需求,亟需一个集交易、就业、创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2020年,沪滇协作精准施策,投入1200万元建设景谷镇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点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其中上海对口帮扶援滇资金600万元,其余为易地扶贫搬迁公建资金结余配套。项目占地15亩,建成商铺84间、室内摊位630个、停车位161个,配套太阳能路灯、绿化工程等设施,彻底结束了景谷镇“有产业无市场”的历史。项目实施过程中,镇党委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市场导向”原则,鼓励群众就业创业。同时景谷镇9个村1个社区联合成立茗山益众劳务有限公司,通过抱团发展模式,形成“1个企业+10个村社+N个市场主体”的产业联盟,将党组织决策作为公司重大事项前置程序,形成“党委统筹、公司运作、农户参与”的联农带农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党组织牵头整合沪滇资金、易地搬迁结余资金等资源,形成“党建+农户+市场”的组织架构。镇党委统筹10个村(社区)力量,将分散的农户、合作社、企业拧成“一股绳”,确保资金使用、收益分配全程公开透明,让群众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人翁”。市场建成后,成功引入商铺摊位80余家,实现“市场建起来、群众富起来、集体强起来”的多重效益。
“交易市场做生意,棚上光伏收益稳定,还能就近务工,一份土地三份收益,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这是景谷镇群众对沪滇项目的生动点赞。为破解搬迁群众“增收渠道单一”这一难题,景谷镇在巩固茶叶等传统产业基础上,2022年依托沪滇协作资金100万元,实施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光伏发电二期项目,在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的钢架大棚顶部,安装425块光伏板,建成总功率280kW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光伏项目投运以来,年发电量达50万千瓦时,年收益超25万元。利用市场大棚屋顶空间建设光伏电站,实现“棚下交易、棚上发电”的立体效益。项目采用“公司+党组织+农户”模式,资产归茶苑社区集体所有,收益由茗山益众劳务有限公司统一分配,重点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开发公益性岗位和补贴搬迁户生产生活,收益实现“阳光存折”式长效增收。
通过“租金收益+光伏发电收益”双轮驱动,年收益达80余万元,带动1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迅猛增长。更重要的是,市场开发公益性岗位17个,吸纳困难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人均月务工收入增加800元,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脱贫目标。“光伏收益+市场租金+劳务收入”的多元增收体系,创新“短期岗位+中期租金+长期分红”收益模式,让搬迁群众实现了“一份土地、三份收益”。短期通过公益性岗位解决搬迁群众即时增收;中期依托市场摊位、商铺租赁实现稳定增收;长期通过光伏电站、集体产业基金等持续增收。数据显示,2024年景谷镇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7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突破38万元。
沪滇项目的落地,让千年茶乡焕发新生。从“占道经营”到“市场兴旺”,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增收”,东西部协作聚焦“产业协作”这个核心,坚持“群众主体”这个根本,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如今,景谷镇的茶香正伴着沪滇协作的深情厚谊,飘向更广阔的市场,也飘向各族群众更加幸福的明天。下一步,景谷镇将持续深化沪滇协作,聚焦产业升级、品牌打造、人才培育,让协作之花在茶马古道上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
| 本文来源:景谷镇 王宗晨 |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平安景谷】半坡乡:筑牢道路通行“防护墙” 守护群众出行“生命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