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乡村振兴】景谷永平:以山水“乡愁”书写振兴篇章
来源:永平镇 杨舒涵 时间:2025-09-08 阅读: |
看得见山水,盘得活资源,育得出乡风……景谷县永平镇以山水为基、产业为翼、文化为魂,走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 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走进永平镇昔木水库,沿岸森林环抱,碧水澄澈。“2005年昔木水库被国家水利部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每逢过年过节,归家的永平人总喜欢过来郊游休憩,热闹极了!”昔木水库管理所袁陆说。这座承载永平人69载时光记忆的水库,不仅是全镇农业、工业和人畜饮水的重要来源,因其景色秀丽,也是人们心中的“乡愁”归处。 山水是“乡愁”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永平镇秉持“以村为景,融景于村”为理念,持续扮靓家园,保留民族原汁原味,打造特色鲜明的芒岛旅游村、碧鸡彝族村寨等特色村落。同时,充分利用村庄内“金边银角地”、房前屋后闲置地,打造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茶园、小药园立体式“五小园”,2023年以来新增绿化面积5.8万平方米,新增植树7819株,山水风韵得以保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乡愁”有了最美的寄托。 盘得活资源,富得起人民 “我在昆明打拼了很多年,心里一直记挂着家乡,找准发展机遇后就立马返乡创业,这里水土条件好,日照光源足,是发展农业的风水宝地,我回来以后带领村民种了1000多亩花卉,冷链运输到斗南花卉市场,效益好的时候一亩地能挣4万元左右。”费竜村返乡创业大户刘伟介绍。 “乡愁”要留住人,关键要盘活资源禀赋,将山水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永平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成功培育烟叶、茶叶、甘蔗,畜牧、蔬菜、花卉、中药材等在内的“十大过亿”产业,202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预计达20亿元以上。 放眼全镇,传统农业蒸蒸日上,2025年烟叶收购预计创收1.6亿元,甘蔗预计产糖6.2万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势头正劲,建成6套智能温控系统守护千吨级仓储空间,大力推广鲜食玉米种植,充分发挥“粮经轮种”优势;新兴产业活力迸发,正在建设5600亩光伏产业,推行“农光互补”绿色模式,规划新建岔河小组农文旅融合项目,打造彝族特色小寨、茶园观光采摘体验区……百姓的幸福愿景在产业兴旺中逐步落地,让“乡愁”有了发展的土壤。 育得出乡风,守得住底蕴 “多原谅别人一次就多造福一次,把量放大福就大”。走进芒岛旅游小组,寨子墙壁上随处可见书写着傣、汉双语的民俗谚语。乡风是乡愁的灵魂,永平镇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将传统民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成为涵养文明乡风的生动载体。同时,持续推进移风易俗,通过村民议事会修订村规民约,破除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创建“身边好人”等模范,培育文明乡风。如今的永平镇,不仅通过产业发展建起了人人向往的“物质家园”,更以文明乡风筑牢了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让归乡者看得见山水、忆得起民俗,让“乡愁”不仅有田园风光的底色,更添了文明向善的温度。 从守护山水本色到激活产业势能,再到涵养乡风底蕴,永平镇以“乡愁”为纽带,串联起生态、产业、文化的振兴之路,让乡村留住了根与魂,让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协同并进,书写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动答卷。 |
本文来源:永平镇 杨舒涵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民生关注】景谷勐班:“政策找人”织密保障网 温情救助暖民心 |
|